隨時代變化的語感

隨時代變化的語感
雖說日文中的漢字是從中國大陸傳過來的,但是現代中文和日文之間,一些漢字的意義已不完全相同了。例如,娘、姑、嫁等女子旁漢字所指的內容,在兩者之間很不一樣。

娘=女兒
姑=婆婆
老婆=老太婆
嫁=媳婦

當然,人稱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變化會挺大的。比如說,婆婆在不同的地方是姥姥,也就是阿嬤的意思。至於老婆這個詞兒,我開始學中文的一九八○年代,在中國大陸是沒人用的。當時,中國人彼此之間的稱呼是同志,對自己配偶的稱呼則不分男女都為愛人。同志屬於標準的共產主義詞彙,至於愛人一詞,外人覺得更加彆扭。創作歌手羅大佑早在一九八八年出了專輯叫做《愛人同志》,充分表現出那彆扭的感覺了。香港同性戀社區開始用同志一詞是羅大佑之後吧。後來,大陸人也重新用起先生、太太、老公、老婆等。現在還偶爾聽到有人說「我愛人怎樣怎樣」,令人覺得猶如坐時間機器回到了一九八○年代一樣。

我在這裡順便也提一下小姐一詞造成的困擾吧。同志、愛人年代的中國大陸人說:把年輕姑娘叫做小姐是舊社會的用法,在當代漢語裡小姐是酒家女的意思,或者更賤。可是,在同一時代的台灣,小姐是很普遍的稱呼,也就是英文的miss而已,到了香港連年紀很大的婦女都會被稱為某某小姐的。後來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很少講甚麼舊社會、新社會了,反而經常聽到改革開放以後怎樣怎樣。那麼,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到底該用甚麼詞兒來稱呼陌生的年輕姑娘如餐廳服務員呢?畢竟叫同志再不合適了吧。有人說,叫小姐就可以。有人說,叫小姐等於刻意侮辱對方,該叫小妹了,或者喊服務員。我偶爾去中國幾天,生怕得罪人家,最近甚麼都不敢叫了,儘管喊「麻煩你!」。

言歸正傳。在日本,一個詞的含義、語感,也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產生變化。前面提的「嫁」是很好的例子。「嫁(念よめyome)」在日文裡頭是媳婦、兒媳婦的意思。在封建社會,結婚是一個家和另一個家的交易。一個姑娘結婚,等於嫁入丈夫的家,自動成為婆家兒媳婦,除了得伺候自己的男人以外,還得服從他父母,甚至他兄弟姐妹。「嫁」這個詞兒一般是婆婆用的,說「我家『嫁』怎樣怎樣」,或者「我兒子的『嫁』怎樣怎樣」。在婆家,一個「嫁」的地位也絕對不如大姑、小姑。一九三五年出生的我母親一代女性,大約是在日本迫不得已做過「嫁」的最後一代。她做了幾年再也受不了,唆使丈夫獨立於父母,從此建立小家庭了。比她小三歲的我婆婆,則一結婚就在大城市的小公寓夫妻兩個人過日子了,當「嫁」的機會只有每年回婆家過年之際。

我敢斷言,對日本女性來說「嫁」是個既可惡又可怕的詞。我自己雖然結過婚,有了丈夫,但是絕不承認做了哪家的「嫁」。所以,當我第一次聽到剛結婚的弟妹自我介紹說「我是你弟弟的嫁,叫××,請多指教」的時候,真吃了大驚。難道她不知道自己的母親一代才辛辛苦苦脫離了嫁字代表的從屬地位嗎?可是,人家是名牌大學畢業,在大銀行做事的,常識方面不會比她同代人差。我就是搞不明白,問了問老公的意見。「你說她自稱『嫁』到底是甚麼樣的用語?」

他的答覆出乎我意料之外。「你還是多看點電視好啊。如今關西出身的搞笑藝人都把自己的老婆叫做『嫁』的。我估計新婚太太出於害羞,不敢用『妻(妻子)』、『家內(內人)』、『連合(老伴)』等老派的自稱,順便從電視節目裡借來了關西方言。」畢竟他是個關西人加上男性,對「嫁」這個詞的感受性跟我這個東京女人不一樣。後來,我也聽到弟弟把自己的太太稱為「嫁」了。他比我小九歲,身為男孩,從來沒有聽母親訴苦道如何被婆婆欺負了,就是因為她是個「嫁」而不是婆婆的親生「娘(女兒)」。果然他根本不理解為甚麼姐姐厭惡這個詞如蛇蠍。

看來,對二十一世紀的年輕日本人來說,「嫁」字已經沒有負面含義。再說,他們對關西方言的態度都跟姐姐一輩不同了。我這一代東京人也從小對電視節目裡出現的關西藝人(漫才師、落語家)很熟悉,聽他們講關西方言也聽得懂,但是從來沒想過借用他們的方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些年,大阪吉本興業公司旗下的藝人如明石屋秋刀魚、DOWN TOWN等席捲東京各家電視台的綜藝節目,對整體社會的影響力大多了。

日本位於漢字文化圈的邊緣,所以在中原早就消失的古老發音、語義等往往保留到最後。如今,在東京已經被淘汰了的老日語做為方言保留在大阪等關西地區,而有些東京年輕人偏偏被個中的異鄉情調所吸引。大約如此了。

摘自《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內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