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何處,又要往何處去

你在何處,又要往何處去
日本沒有徵兵制,自衛隊員全是自己志願的。所以講起「現役」,日本人不會想到現役軍人去。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高中三年級要考大學的學生,因為日文俚語裡,「現役」是「浪人」的反義詞,而「浪人」指的又是高中畢業都沒考上大學的重考生。

日文中的「浪人(ろうにんronin)」一詞,在古代是「流浪者」的意思。到了封建時代,失去了主人的武士被稱為「牢人(ろうにんronin)」了。因為「牢人」跟「浪人」的日語發音完全相同,再說「牢人」也經常流浪到外地去,所以兩者之間難免發生混雜,「牢人」也逐漸被叫做「浪人」了。到了近代,自個兒流浪到中國大陸去,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的右翼人士被稱為「大陸浪人」。

至於「大學浪人」,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對教育制度進行民主化改革的結果,連中產階級子女都開始上大學的日子裡,才普及起來的用法。因為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人口特別多,升學競爭很厲害,所以那一代人當中,不僅是「大學浪人」連「高中浪人」都出現過,曾一時造成了社會問題。在現代社會,不到十八歲的少男少女一般都在各級學校的管轄下,做父母的只要早晨叫孩子們起來送往學校,就直到傍晚都不必為他們操心了。可是,浪人不一樣。沒有學校老師管的孩子們,只好由父母親自管教。本來學習成績不夠好的青少年,一旦成了浪人,往往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如早晨起來晚上睡覺)都會崩潰,想要墮落易如反掌。後來,為了驅散浪人父母的噩夢,各家補習班都開辦了專收浪人的班級。

我高中畢業那年,沒有考上大學,只好到東京代代木的補習班,做了一年「浪人」。那可算是我這半輩子最孤獨的一年了。高中的同學們大多都翻身為大學生,學化妝啦,穿上時裝啦,去約會啦,圖出國啦,生活中充滿著樂趣。而我呢,是一年四季只有牛仔褲穿,是根本沒份玩樂享受的「女浪人」。可是,第二年終於上了大學,我又驚訝地發現:其實做一年「浪人」並不算甚麼。班裡還有「二浪生」。我甚至見過做了五年「浪人」的年長同學,大家都尊敬地稱他為「五郎桑(ごろうよんGoro-san)」。

雖說「浪人」明明是俚語,可是好奇怪,日語中卻不存在意義相同的一般名詞。政府機關會把重考生叫做「過年度生」,但那是只通用於教育界的術語,許多日本人根本沒聽說過。反之,一說「浪人」就誰都知道是甚麼意思了。它指的對象也早就不限於學生,如今暫時不屬於單位的人都叫做「浪人」了。比如說職棒選手或教練,離開了一個隊以後,若即時找不到適當的去處,就做一年的「浪人」。關鍵在於:凡是「浪人」都在等待下一次(第二年)的機會。這一點,跟純粹的失業者或尼特族不一樣。

「浪人」的反義詞「現役」也一樣沒有意義相同的一般名詞。日文中,連相當於「應屆」的詞兒都不存在。漫畫裡常見到的「現役合格」四個字指的是,高中三年級考上大學,三月畢業,四月入學的順利人生,乃相對於「浪人合格」而言的。估計社會上流行了「大學浪人」一詞以後,為了對比,才誕生了「現役合格」、「現役生」等等說法。不過,究竟為甚麼借用了軍隊用語,只能說是謎。

「現役」一詞的含義比「浪人」廣得多,會指工作上、生活上、社會上,仍然在職,還沒有「引退」的狀態。例如,年紀大的公司老闆題字時候寫「生涯現役」,就是「一輩子不退休」的意思了。這種「現役」的反義詞不是「浪人」,而是「隱居」或「OB、OG」。「OB、OG」是日式英語,分別為「old boy」和「old girl」的簡稱,指著「退役的」。所以,學校社團的校友會,往往都用「某某社團OB會」或「OG會」的名稱。在日本,即使是十八歲的女網選手,一旦從學校球隊引退下來就會被稱為「OG」。Oh, Gee!

摘自《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內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