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是「旅日」的意思,乃「在日外國人」的簡稱。「在日外國人」有美國人也有巴西人。不過,日本人說「在日」一般都指「在日韓國、朝鮮人」。所以,著名韓裔政治學家,東京大學教授姜尚中的自傳就叫作《在日》,寫的是作為韓國移民第二代在九州熊本縣出生,少年時候曾不能接受自己的血統而用日本姓名生活,經過大學時期的自我探索以後恢復真名、民族意識以及自尊心的過程。
「在日外國人」當中為數最多的韓國、朝鮮人,連已入日本籍的韓裔人士都算在一起的話,則共達八十六萬之多了。其中,跟小時候的姜尚中一樣,隱瞞著真實身份生活的人至今也可不少。日本社會對韓國社區的歧視,主要是從一九一○年到四五年,日本曾統治朝鮮半島,當年的宗主國心態直到今天沒有消失所致。另外,日本戰敗後,一九四八年在濟州島發生的四三事件引起以萬為計的島民偷渡到日本來,在大阪、東京等大城市邊緣區形成貧民窟,往往只好靠回收廢物為生,影響了日本社會對整體韓裔社區的形象。
在娛樂、體育界,雖然許多明星都有韓國血統,但是大部分人用日本姓名活動。比方說,電視綜藝節目的「大姐」和田現子、名歌星都春美等,大家都知道她們有韓國血統,但那算是「公開的秘密」,如果有人指出來,被視為故意進行誹謗了。實際上也有個電視評論員,因為在節目裡講明了一個女星的韓國血統而成為眾矢之的,馬上被撤職。這一點跟旅日華人的情形明顯不同。比方說,棒球界的王貞治一直公開保持著父系的國籍和姓氏,還獲得過日本政府頒發的「國民榮譽賞」。但是,跟王貞治同一時期活躍的金田正一、張本勳等韓裔球星,卻一直用著日本通名,隱姓埋名地過了一輩子。
大阪市立大學的朴一教授有本著作叫做《我們的英雄都是「在日」》,文中講述,自從二戰後在日本創始職業摔角的力道山起,日本社會的許多英雄、明星都是韓裔人。主流社會的歧視與排斥叫有志氣的韓裔年輕人選擇能純靠實力出頭的職業,於是日本娛樂、體育界的韓裔比率特別高。這一點恐怕跟台灣原住民的情形有共同點。不一樣的是,台灣的原住民藝人在阿妹走紅的一九九○年代以後,很多都公開承認了自己的血統。反之,日本的韓裔明星直到今天他們還不敢從櫃子裡出來,因為懼怕失去主流社會的支持。在日韓裔人感到的壓力是如此大的。
朴一的書也講到已故劇作家塚公平(つかこうへい)。他出身於九州的富裕家庭,名門慶應大學畢業,年紀輕輕就成為話劇界明星而獲得種種獎賞,也跟一個接一個美女豔聞不停,可是作品中吐露的倒是特別強烈的劣等感所引發的極大痛楚。他留下的遺書說:不要辦葬禮、告別會,希望把骨灰撒在日本和朝鮮半島中間的海面上。連各方面的條件都令人羨慕的塚公平,都被自己的血統和因而受到的歧視折磨到那個地步的。至於普通人,更不在話下了。
在日韓裔人,如今很多是第三代、第四代,許多都只會講日語,也失去了跟故鄉老家的關係。何況由於韓國和北朝鮮之間的政治對立,不少旅日人士根本不能回老家去的。正如塚公平的遺書清楚地表明,「在日」既不是日本人又不是韓國、朝鮮人。複雜的處境不僅折磨人而且迫使一部分人的思想額外深化,結果產生難得的藝術作品。例如柳美里的小說,以及最近頗受歡迎的作家伊集院靜的種種作品。尤其是伊集院靜,在大地震以後的日本社會幾乎扮演著唯一能給年輕人講人生道理的「大人」角色,《大人的流儀》《作家的玩法》等書都滿暢銷。
二○○○年代以後,日本也掀起韓流。新世代的男女明星都以韓國姓名出現在日本媒體上,並且大受歡迎。對於主流日本社會對韓國明星的熱愛,估計「在日」人士的感慨會不單純。不過,回想長久歷史,日本跟朝鮮半島有不淺的因緣,連明仁天皇都說過:因為曾有個朝鮮出身的皇后,對韓國、朝鮮人很有親切感。即使是日本併吞韓國的年代,明仁天皇的爺爺大正天皇還學學韓語,跟李王朝的公子保持了兄弟一般的來往。
「在日」是可悲的名詞,因為本來該跟在後面的「韓國、朝鮮人」顯然被省略掉了,猶如殖民統治時期的「半島人」或者「本島人」。正名來得真不容易。
摘自《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