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大武崙海灘.基隆港港西古蹟之旅
[基隆市].大武崙海灘.基隆港港西古蹟之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大武崙海灘(澳仔漁村) 今天來到基隆探訪古蹟,只有半天的行程,加上小東隨行,可能添增不少行程的變數,所以只鎖定基隆港港西一帶的幾處歷史古蹟而已。 獨自帶著小東出遊,不時得左顧右盼,雖然因此減少一些旅遊的深度,不過一路上有童語、童心相伴,旅程之中則多了一分天倫之情的滋味。 因為小東同行,所以此行添加了一處景點,我們先前往基隆港西側海岸的大武崙海灘。這裡是基隆市唯一的海水浴場,我以前曾帶女兒來這裡溜龜及戲水。 我喜歡這處海灘,除了充滿回憶,也因為大武崙這如彎月的海灣及這段臨海公路山海交織的景色。山、海、島嶼、海上貨輪,構成大武崙海域特有的海上風情,而這片海離台北市區又不遠,是離家最近的海水浴場。 往基隆的北二高途中,小東不知不覺地已趴睡在汽車後座,抵達大武崙海灘時,還仍在熟睡中。讓小東繼續熟睡,我只靜靜地坐在車上看海,這時天空飄起午後小雨。沙灘上卻還有不少游泳及戲水的遊客。 一等40分鐘,小東醒來時,車窗外只剩細細雨絲。撐著傘,帶著小東來到沙灘,踩沙踏浪,戲水一陣子。岸邊的商店有提供沖水及更衣設施,所以可以讓孩子在這裡盡情的玩沙或戲水。海灘臨近基隆港及大武崙漁港,水面可見一些漂浮的細碎浮木或垃圾,游泳的水質稍差,較適合戲水而已。或者單純地來此散步及散心,帶支望遠鏡,閒坐在海岸的欄杆或海堤上,遠望基隆嶼及大船入港的景象。 |
圖:仙洞巖(文化景觀) 離開大武崙沙灘,我們前往基隆港西碼頭附近中山四路的「仙洞巖」。仙洞巖從清朝時代以來,一直是基隆知名的景點。它原是屹立於海邊的一處海蝕洞窟,漲潮時海水會湧入洞內,在洞窟裡可聽到海濤的迴響聲。傳聞此處出現仙人蹤跡,因而名為「仙洞」。 隨著基隆港的建設,港西一帶填海造陸,這處洞穴離海漸遠。後來居民在此建廟,洞內祀祭觀音菩薩及佛陀,而名為「仙洞巖」。 洞窟內的岩壁遺留有不少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攬勝所刻留的文字。例如,岩壁上「仙洞」兩字,是光緒12年(1886)所刻,落款處寫著「三水梁純夫書」。梁純夫,廣東三水人(佛山市),光緒十年(1884)出任基隆通判,適逢清法戰爭,曾組團練參與基隆保衛戰。此外,「海外洞天」四字則年代更久遠,刻於同治甲戌年(1874年),落款者姓名已因岩壁受潮侵蝕而模糊不清,僅能辨識「分巡......」等字。猜想可能是不小的官職。 仙洞巖內,又分左右洞,右洞較寬廣,洞窟通道兩側岩壁有類似敦煌石窟的鑿壁佛雕。左洞入口狹窄如一線天,須彎腰屈身才能通行,而洞深約80公尺,我揹著小東,無法進入。而小東見通道如窄縫,也不肯前行。洞內又有焚香禮佛,煙味嗆鼻,小東害怕,便嚷著要出去,只匆匆一遊,便從仙洞走了出來,未能盡窺仙洞奧妙。 出了仙巖洞,左側有步道陡階可爬上仙洞巖山頂的「仙洞公園」。於是揹著小東爬石階走往山頂。途中,裸露的巨岩,岩壁有海蝕痕跡,可見久遠以前,仙洞原位於海面下,經海水長期的沖蝕,而形成今日的海蝕洞景觀。 約四、五分鐘,抵達了仙洞公園。這裡居高臨下,可俯瞰基隆港內,特別是西碼頭一帶的風光。基隆港西側的山頭,矗立著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根高高的煙囪,其旁的山嶺,就是有「荷蘭城」之稱的白米甕砲台了。白米甕砲台與大武崙砲台是捍衛基隆港西側的重要砲台。除這兩座砲台之外,晚清時期,仙洞山頂也曾設置砲台。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法軍入侵基隆,就選擇在仙洞附近的海岸登陸,清軍與法軍曾在此地展開激戰。仙洞公園涼亭旁有一座刻著「無名氏」的小墓,或許就是當年陣亡的清軍遺骸。我在基隆的紅淡山,曾看過類似的清軍古墓。 位於港西的仙洞砲台與港東的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互為犄角,一旦敵艦從基隆外海闖過大武崙、白米甕砲台的砲火,進入基隆港時,這時就得靠二沙灣及仙洞砲台的砲火將敵艦摧毀於港內及扼阻敵軍登陸了。清法戰爭期間,法軍佔領基隆長達八個月,然而也付出不小代價,七百名法國士兵埋骨於二沙灣的海邊。 |
圖:基隆港(麗星郵輪及基隆最高樓) 返回仙洞巖,旁側另有步道可通往附近一處海蝕洞窟。這處洞窟舊稱「蝙蝠洞」,洞內岩壁有天然形成如佛手印的圖案,所以被命名為「佛手洞」,開發為另一個觀光景點。洞穴入口狹窄陰暗,別說小東不敢進入,連我都感到畏怯,所以只在洞口拍照而已。 回到仙洞巖停車場,準備開車,小東看見鄰旁社區公園的遊戲場,有小朋友在玩耍,也嚷著要玩,只好變更行程,讓他在這裡玩小木馬、蹺蹺板及溜滑梯。等他盡了興,才繼續前往下一個行程。 依原定計劃,從仙洞巖沿著中山四路、三路、二路、一路至基隆火車站,沿途可以順訪「高遠新村港務局局長宿舍」、「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仙洞隧道」等三處古蹟,不過小東玩累了,需要休息及吃點東西,於是先跳過這三個景點,直奔基隆火車站。 我們在基隆火車站對面的「漢堡王」用餐。對小東來說,古蹟不如炸雞,他在餐廳裡高興地啃炸雞、吃薯條、喝飲料。餐廳緊依港口,還可看見停泊在港裡的船隻,對面的東碼頭停著一艘「麗星郵輪」,白色巨碩的船身,吸引小東的好奇。在這裡用餐,周遭充滿著濃濃地港灣風情。 |
圖:陽明海運大樓(前)、海港大樓(後) 用完餐,我們繼續基隆古蹟之旅。基隆火車站旁有兩棟歷史建築,前後相鄰,一是陽明海運大樓,一是海港大樓。陽明海運大樓,完工於1917年(大正6年),原為「近海郵船株式會社」所有。幾十年來,經歷過幾次整修,建築外觀及玻璃門窗都變得有點現代感。目前大樓規劃為「海洋文化藝術館」,供民眾參觀。今天正逢封館整修中,所以無法參觀。 相較之下,海港大樓仍然保持著1930年代的建築風味。這棟大樓舊名「基隆港合同廳舍」,完工於昭和9年(1934),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所興建,做為基隆港港務相關機構的辦公廳之用。建築物的功能至今仍然不變,現在的基隆關稅局、基隆港務局也都還在這棟大樓裡辦公。 基隆火車站是台灣縱貫鐵路的起點,車站內南北各有一座日據時代的號誌樓,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已被列為歷史古蹟。今天帶著小東,不方便深入月台拍攝,只在車站剪票口觀看火車而已。小東偶爾隨著媽媽搭火車回娘家,算是小小的鐵道迷,喜歡看行進中的火車。我們等一班火車出發後,才離開基隆車站。 |
圖: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歷史建築) 接著才回去陸續探訪「仙洞隧道」、「高遠新村港務局局長官舍」、「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前兩者都未對外開放,只能隔著欄杆或圍牆輕輕一瞥而已(註1)。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則已整修完畢,有完整的導覽資料,頗值得參觀。 紀念碑位於「中山隧道」上方的小丘平台,落成於於1930年(昭和5年),用以紀念因修築基隆港而殉職的工程人員。基隆港,在清朝同治初年就已開放為通商港埠,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二年(1896),成立了「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展開規劃及設計,從1899年起開始進行基隆港改善工程,致力於港灣深水化,以利停泊大型貨輪。 基隆港是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第一個現代化的港口,前後歷經30年的擴建,而奠定了今日的規模。 這座紀念碑的基座有繁複的裝飾,採取古典建築幾何元素混成的表現方法,元素包括四個角邊的圓柱體、橢圓體、拱卷石砌、亂石砌等,構成既典雅又堅實的風貌。紀念碑高約九公尺,碑首造型宛如一橢圓形帽子,戴於圓柱的碑身的上緣。碑身正反面各鑲一長條狀的大理石,上面的刻字都已班駁難辨。 當時日本人也在這附近興建了一批築港職工的宿舍,多為一層樓的日式木造建築。戰後,這些房舍成為基隆港務局的員工宿舍,並更名為「高遠新村」。目前社區內還可看見一些日式的宿舍區,可惜都已荒棄,庭院雜草叢生,房舍凋敝殘破。就連已被列為歷史建築的港務局局長官邸房舍,看起來也像是一座廢墟。 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前的廣場,有豎立導覽解說牌,站在這裡可以眺望基隆港。紀念碑旁的樹梢忽傳來「喵~喵~」的鳥叫聲,吸引小東的注意,原來是一隻紅嘴黑鵯佇立枝頭在鳴叫著。小東問:「小鳥是不是在找媽媽呢?」這大概也是小東的心情寫照吧!?我們父子已出門5個小時了。這時已近黃昏,暮色漸濃,該是向基隆港說再見的時候了。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