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貢寮].隆嶺古道(福隆段).舊草嶺隧道
[台北貢寮].隆嶺古道(福隆段).舊草嶺隧道 |
圖:舊草嶺隧道北口(福隆端) 今天再次陪著母親來舊草嶺隧道騎腳踏車,一行十一人。由於夏日太陽晚下山,大家決定晚點出發,所以下午近四點抵達福隆。 原本大家認為這個時間最理想,騎車過隧道,傍晚在石城海邊眺望龜山島,享受晚風吹拂。我呢?則想獨走隆嶺古道越嶺至石城的隧道南口與大家會合。 不料事與願違,到舊草嶺隧道口,向商家租腳踏車,才得知草嶺隧道只開放時間到下午五點為止。其實隧道口有公告牌,我來過幾次,卻沒有特別留意這訊息。一個小時內要騎車來回舊草嶺隧道,加休息停留,時間綽綽有餘。至於想要古道越嶺就有困難了。如果隧道已封閉,越嶺之後,要如何回程呢?只好放棄原有的想法。 於是退而求其次,只爬隆嶺古道的福隆段,爬到古道最高點的越嶺鞍部,探訪土地公,放眼太平洋,然後再循原路折返。這樣我應該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五點以前回到隧道北口,與家人會合。 |
圖:隆嶺古道 上一次走隆嶺古道,已是六年前的往事。當時舊草嶺隧道南北口被磚塊封死,隧道口一片荒蕪,而隆嶺古道也相當荒涼,我尋尋覓覓才找到古道入口,越嶺之後,因覺得古道太幽寂,而不肯獨走回頭路。 因此選擇走濱海公路,遠繞三貂角,才回到福隆。足足走了十四公里、四個小時的公路,苦不堪言。 兩年前,舊草嶺隧道重新啟用,整建為自行車道,舊隧道從此獲得重生。對隆嶺古道來說,這也是一個好消息,這條具有兩百多年的淡蘭古道,也因此更適合健行踏青。從福隆越過隆嶺至石城海濱,不必再原路越嶺回來,更不必辛苦繞道公路,而可以走2.6公里的草嶺隧道返回福隆,隧道步行時間約40~50分鐘路程而已,且隧道內沁涼,宛如冷氣房,使隆嶺古道可以走出一條完美且特殊的O形路線。 一般的O形路線,多為左去右回,或右去左回的環狀路線,而隆嶺古道的O形則是上下相疊。去程翻山越嶺,回程直走隧道。而草嶺隧道建於大正13年(1924),隧道內老壁舊磚,古味十足,也算是一條歷史古道。走隆嶺古道,可以領略兩種不同古道風情,也是很特殊難得的體驗了。 以上是今天原本預定的體驗,不過因未考慮草嶺隧道關閉時間,只能擇取重點,走一段隆嶺古道而已。 |
圖:內隆林古老土地公廟及古碑 從隧道北口福隆端的停車場出發,沿著外隆林街上行約百來公尺,遇岔路右轉內隆林街,上行約五、六百公尺,抵達七星堆。當年,我曾在這處亂石堆附近尋找隆嶺古道的入口。 由七星堆續行約一百公尺,右側山腰有一間內隆林福德宮。以前來訪時,卻忽略了這座改建的新土地公廟,廟旁還保留了石砌的古老小廟,只是將舊廟廟門用磚塊封閉而已。舊廟為何封門?大概是擔心土地公走錯間吧!? 小廟旁還有兩塊古碑。古碑已嚴重風化,文字漫滅,無法辨識,想必歷史相當久遠。我試著用樹葉輕拭碑面,再用手指觸摸,雖然不敢奢望能摸到「吳沙」兩字,但仍有期待「吳化」或吳姓子弟的名字。不過字跡實在太糊模,觸來摸去,一無所獲。 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領三籍移民入墾蛤仔難(噶瑪蘭),就是經過這裡,然後越過隆嶺。次年,吳沙病故,而由姪子吳化繼承其志,逐步拓墾蘭陽平原。吳沙是福建漳洲人,雖然帶著三籍移民,共墾蘭陽平原,但實際上仍以漳州人為主幹。嘉慶十五年(1810)年大清帝國將蛤仔難收入版圖,籌畫設治的楊廷理統計了當時蘭陽人口如下:漳人四萬二千五百餘丁,泉人二百五十餘丁,粵人一百四十餘丁,熟番五社九百九十餘丁,歸化生番三十三社四千五百餘丁。 蘭陽平原幾乎是漳州人的天下。至今我在蘭陽平原旅行,總覺得當地人的閩南語腔調熟悉,口音聽來親切,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歷史淵源吧。 |
圖:隆嶺古道 由內隆林福德宮續行約百來公尺,左側有一座心齋橋,過橋後的右側為隆嶺古道的第一登山口。橋頭「隆林古道」的指標。「隆林」是當地地名,分為內隆林與外隆林。隆林,應是由「隆嶺」衍變而來。 從第一登山口往上爬,古道隔著隆隆溪與內隆林街平行,至上方會再度會合。我時間不足,只好略過這段古道,不過橋,繼續開車上行。內隆林街產業道路末段變為土石路,道路狹窄,前行約0.8公里,抵達道路終點。由心齋橋而來的古道,在這裡與內隆林街再度交會。 往前走,民宅前的小道路,但有鐵鍊阻路,禁止汽車進入。停車於路旁,步行往上,約三、四分鐘,右側出現小徑,入口有隆林古道標誌,頗多登山條。轉入古道,即認出這是我當年曾走過的古道路徑。 闊別六年,欣見古道欣欣向榮。當時走這一段路,雜草多,又有蛛蜘網,如今路跡明顯,路況良好。沿途老榕枝幹繁茂,像藤蔓般的彎曲橫生,樹枝多姿,盎然生長。古道泥徑,氣氛幽雅。 才約二十分鐘的爬坡路,便抵達古道最高點的越嶺鞍部。老榕前,原本已遷走的小土地公廟遺址,已重建一座石砌小廟,稱為「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或許是土地公回來了,這條古道有人定期整理,更多的山友造訪,山路才會變得如此明朗。 站在鞍部的稜線上,就望見藍藍一片太平洋了。石城仔嶺,海拔280公尺,更低於草嶺古道的埡口,成為早期移民入蘭的重要孔道。「隆嶺夕煙」被噶瑪蘭文人選為蘭陽八景之一,有詩詠嘆: 層層石磴繞青雲,綠樹濃陰路不分。 半面斜陽還返照,晴煙一縷碧氤氳。(註1) 昔日綠樹濃蔭,與今日景致相同,而古道沿途已不見層層石磴,如今只剩土石殘階而已。 石磴盤旋暮色蒼,引人煙景入岩疆。 輕如翠帶拖嵐起,細與晴絲掛嶂張。 幾擔歸樵尋出徑,半林棲鳥抹斜陽。 來朝拂袖登高頂,雅近鑪頭捧御香。(註2) 「來朝拂袖登高頂,雅近鑪頭捧御香。」,所指應就是我眼前的這座石城仔嶺水頭土地公,那麼這座廟的歷史少說也有一百六十年了。 |
圖:草嶺隧道 我的探訪僅至越嶺鞍部而已。循原路返抵登山口,開車下山,回到草嶺隧道北口,時間剛好下午五點鐘。 我準時歸來,而卻不見家人蹤影。原來,草嶺隧道雖說五點關閉,但管理員可不敢貿然閉門上鎖,因為大多數遊客都從福隆出發,所以必須先確認石城端的遊客都已騎車回到福隆這邊,才能關閉隧道。管理員得先至石城端一一勸離遊客之後,先封閉石城端隧道,然後再回來封閉福隆端。 既然隧道還沒關閉,於是我走進隧道裡迎接家人。來過幾次舊草嶺隧道,都是騎自行車,這次落單,隧道慢走,體驗又不同。在隧道裡走了幾百公尺,遇見家人分乘自行車,一輛接一輛的回來。我也跟著返回走。出隧道,時間尚早,在廣場平台休息聊天。今天同行的三位小朋友,二歲的Baby Shu,三歲的楊妹妹,四歲的小東,意猶未盡,租車店老闆娘熱心,提供幼兒小單車讓他們免費試騎。三人玩得不亦樂乎,大人則開心在旁哄鬧。 離開草嶺隧道,我們由福隆繞往宜蘭,改走雪隧回台北。雖然路途較遙遠,但濱海風景美,比走原路更盡興。而每次開車繞經三貂角,我總會向人提起當年勇,當年自己如何獨行四小時,走了十四公里的三貂角濱海公路。當年走到腳底起水泡,公路漫漫,似永無止盡,一路走,一路暗罵自己是笨豬頭,如今竟成為可以向人「臭屁」(自誇)的往事。 看來中年人生要趁還來得及時,做點瘋狂事,老年來時才有臭屁往事可以驕其兒孫,讓孫子聽得目瞪口呆的大聲讚嘆:「阿公真神勇。」 更多的照片 【附記】 1. 出遊團員:母親、大姊(及女兒小貓、外孫baby Shu、孫女楊妹妹)、三姊(及兒子牛牛)、大嫂、老婆(及小東)、 Tony,合計十一人。 2. 從草嶺隧道北口(福隆端)至內隆林街道路終點,約1.7公里,步行馬路時間約50分鐘。道路終點道路狹窄,不適合停車。若開車可停於七星堆(從心齋橋登山口起登),或由七星堆續行約400公尺的彎道旁有大空地可停車,再步行約0.6公里至道路盡頭(從第二登山口起登)。 註1:氤氳,音|ㄣ ㄩㄣ,煙雲瀰漫的樣子。作者烏竹芳,道光五年(1825)任噶瑪蘭通判(相當於今日的宜蘭縣長)。 註2:作者陳淑均,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曾任噶瑪蘭仰山書院山長,編纂《噶瑪蘭廳志》。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