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莊] .新莊老街(下)
[台北新莊] .新莊老街(下)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林泉成古厝(十德堂) 沿著老街續向西行,在慈佑宮(208號)與武聖廟(340號)之間的地段,是新莊老街的核心區域。約二百公尺長的街道,昔日有「五十六坎」之稱,曾有五十六間店鋪座落於此。這裡鄰近新莊港及慈佑宮,擁有地利之利,新莊舊街的形成從這裡開始。 老街上的老屋都已凋零,所剩無幾,最著名的是新莊路405號的林泉成古厝。這棟古厝約建造於大正9年(1920)「市區改正」之時,閩南式的屋身,但採用當時引進的鋼筋及水泥為結構,立面山牆有當時風行的巴洛克裝飾,繁複的花紋裝飾,山頭有「十德堂」題字,而一、二樓之間的橫帶裝飾則題有「林泉成」三個字。一樓的拱形開口處以拱心石為裝飾,廊柱的柱頭及柱底也都有幾何線條裝飾,都是當時流行的建築樣式。 在台北大稻埕的迪化街,或艋舺龍山寺附近的老街都還可看到這一時期的類似建築,然而在新莊老街,林泉成古厝已算是很稀有的老建築了。老街兩側的巷道,則以「挑水巷」、「戲館巷」、「米市巷」最具特色。雖然隨著時代變遷,挑水、戲館、米市的景象早已在老街消失,徒留巷名而已。然而巷內殘存的遺跡,頗能勾起人們對於老街的記憶而這三條巷子都不長,從短短幾十公尺至百來公尺。巷口的牆上都有新莊市公所設置的古蹟導覽牌,頗值得一遊。 |
圖:挑水巷的隘門遺跡 新莊路278巷,有「挑水巷」的舊稱。窄巷狹長,寬約三尺,巷子另一頭接景德路,景德路未加蓋以前,是一條重要的渠圳,稱為「後村圳」。圳水可供灌溉,也是老街居民的飲用水源,因此挑水販賣的行業因運而生。,常見挑夫挑水走往來於這條巷道,而有「挑水巷」之稱。 挑夫辛苦從圳渠運水至街上販賣,若走往愈上游,則可挑回較清澈、乾淨的水質,就能賣得好價錢,因此當時有流行一句俗語:「好水賣好錢,好錢買好水」。直到日據時代昭和9年(1934),新莊水源地興建完成,開始供應自來水之後,挑水巷的榮景才告結束。 走在又狹又窄的挑水巷,令人想起鹿港的摸乳巷,只是鹿港的摸乳巷比這裡還更窄更長。在挑水巷裡,也可以領略新莊老街長條形的店屋格局,臨街的店面寸土寸金,因此寬面狹窄,屋身則縱深極長,可做各種用途的使用。 挑水街的另一特色是隘門遺跡,就位於挑水巷與景德路的交會處。昔日的新莊街曾設有七處隘門,以保護老街店家的安全,隘門非僅防盜而已,當時各個族群之間關係緊張,為鞏固己方的地盤,也必須設隘門警戒,以防止對方攜械尋仇。 |
圖:戲館巷的舊宅幽徑 戲曲巷,位於新莊路359巷,默默訴說著新莊曾經富庶繁榮的歷史。文藝的榮枯與經濟繁衰息息相關,新莊曾是商業重鎮,商賈雲集,文化活動自然隨之興盛。每逢節慶,廟會酬神或市民喜慶,自是戲班雲集,熱鬧非凡。 當時這條巷內,就聚集了許多戲團及劇社,布袋戲如「錦上花樓」、「錦花樓」、「小西園」、「小世界」、「小花園」等,北管有「俊賢堂」、 「新樂園」,南管有「聚賢堂」等。巷內也住了許多戲曲師傅,開班授徒,因此這條巷子被稱為「戲館巷」。 如今戲曲巷內,已無任何的戲團或戲館,北管、南管的老師傅,大概都已成為需被保護的國寶級人物了。巷內寂寥靜謐,不聞戲曲聲,高高的水泥樓房之間,包夾著幾棟低矮紅磚平房,走在巷內,只見一位老年人僂著背,蹲在紅磚老厝前整理門前的盆栽。 戲館巷的巷底,有一間小廟,名為「港口宮」,因位於昔日的新莊港附近,因而以「港口」為廟名。這廟卻不是古廟,而是民國80年(1991)公路施工單位在修築環河路時,挖出一具泥團,洗淨後發現是一尊觀世音菩薩,因而創建本宮加以祀奉。 港口宮的後門通戲館巷,門前即是環河路,然後是高高的堤防,堤防之外就是大漢溪了。站在廟前,看不見堤防外的河岸。而港口已消失,戲館已沒落,此地空留「港口」、「戲館」之名。 |
圖:米市巷的潮江寺 米市巷在新莊路387巷,這條看似不起眼的小巷子,卻曾是新莊的米糧中心。清代新莊平原生產的米糧透過新莊港輸往中國大陸,因此糧行紛紛設置於碼碩附近。這條巷子離港口近,因此開設了不少糧行,商船靠港後,碼頭工人(苦力)便連忙穿梭於巷道,挑著米袋上船。因此而有「米市巷」的稱呼。 板橋林家的創立者林平侯就是發跡於新莊的米市。林平侯,福建漳州人,乾隆47年(1782年)來台依親,年僅16歲,最初就受雇於新莊老街的米商家,從幫傭做起,後來才自立商號,以經營米糧致富。 後來,新莊連續發生族群械鬥,先是閩粵械鬥,粵人落敗而遷離,隨後漳泉械鬥,漳州人居下風,林平侯為身家安全,而於嘉慶23年(1818年),舉家遷往桃園的大姑陷(大溪),後來累積鉅產,成為富豪。桃園大溪也因此成為板橋林家的發祥之地。 米市巷的巷底,一棟紅磚樓房古厝,令人眼睛一亮,這就是著名的「潮江寺」。據說研究台灣鄉土古蹟的學者林衡道先生,以前帶人參觀新莊老街時,特別喜歡向人介紹這棟房子。兩層樓的閩南紅磚樓房建築,屋頂有西式的女兒牆,二樓突出的短陽台則有仿維多利亞式的泥塑欄杆。 清朝時期,這棟房子原是在米市巷的碼頭工人做為休息的寮房。漳泉械鬥之後,新莊成為泉州人的地盤,而大漢溪對岸的板橋則是漳州人的勢力範圍;新莊人為防範板橋的漳州人,於是在樓上設立瞭望台,以做警戒之用。日據時期,才將這棟樓房改為「潮江寺」,做為寺廟,使用迄今。目前二樓供奉觀音佛祖,樓下則為福德祠,供奉土地公。 「潮江寺」原為民宅格局,因此室內空間狹窄,一樓通往二樓的木梯僅容單人通行而已。這棟紅磚樓房頗具特色,也見證了老街的歷史,可惜未被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廟前又有廟方貼出的告示,陳言屋齡老舊,建物凋敝,祈求各方大德踴躍捐款,以整修潮江寺。如此看來,這棟老建築的前途未卜。下次來,還能否還能看見這棟古樸優美的紅樓,就看新莊地方人士的抉擇取捨,以及政府文化單位的關心與否了。 |
圖:武聖廟(三級古蹟) 武聖廟,位於老街「五十六坎」的西側,與東側的慈佑宮是老街上的兩大廟,都是香火鼎盛的廟宇。武聖廟創建於乾隆25年(1760),主祀關聖帝君,是當時淡北規模最大的武聖廟。 咸豐3年(1853),新莊漳泉械鬥慘重,連武聖廟都被波及,遭火焚毀,則衝突之烈,老街五十六坎的之慘,亦可想而知。直到同治元年(1862),風波平定,地方才耗資重建武聖廟。武聖廟如今已被為國家三級古蹟,一、兩百年來,歷經多次重修,但廟內仍保存了不少古匾及古碑。 武聖廟採三間開,前殿格局與慈佑宮極相似,可能是同時期整修的結果。不同處在於武聖廟的門板不畫門神,以顯示關聖帝君武藝超卓,無需門神守衛。武廟中間大門未開,香客須由左右側門進出,中門門板佈罝108顆門釘,這種裝飾,我只曾在孔廟見過,亦可見民間信仰對於關聖帝君的尊崇。 闢聖帝君,俗稱「關公」,就是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關羽,雖然只是一介武夫出身,一生功業無如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巨大響影,而也不像媽祖擁有傳說中能海上護航的法力神功,卻在華人民間信仰中成為最受尊崇的神祇之一,在中國歷史人物中,恐怕無人可及。這種現象,頗令學者感到興趣而研究關於關公信仰的源起,我也曾經對此感到好奇而不解。 以歷史功業而言,關羽的缺失及失敗明顯可見。他受劉備重託,駐守荊州要地,卻剛愎自用,以致大意失荊州,落得身死東吳。而隨後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興兵伐吳,為報關羽報仇,結果兵敗,憂憤而卒。關羽的失策,造成自身敗亡,也使蜀漢失去荊州戰略要地,更造成後續的嚴重連瑣反應。這是史家對他的批評之處。 中年之後,我則漸能明白,史家的批評,對世世代代的人民而言,卻是無關緊要的。一千多年來,荊州已不知幾度易手,而中原政權更不知幾度異姓;關羽失荊州,劉備國祚不長,功業的成敗,政權的興衰,如潮起潮落,如花開花落,在長遠悠悠的歷史洪流裡,早已無關緊要了。反而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義,令後世感佩銘心,也令許許多多信誓旦旦,卻「始相愛,終相害」的投名狀換帖兄弟因而感到汗顏而羞愧。 關鍵應不在關刀,而是關羽的忠義精神,為他贏得了千秋萬世的人心。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