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湖子古厝
[台北林口].竹林山觀音寺.湖子古厝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竹林山觀音寺(整修中) 今天前來林口爬山,順道繞往參觀林口最著名的廟宇「竹林山觀音寺」。竹林山觀音寺,舊稱「竹林山寺」,目前正在整修中,整間廟都被紅色鐵棚遮蓋,只開放一小塊區域而已。 整修中的竹林山觀音寺,臨時大殿內擠滿進香祈福的信眾,廟外的商店美食區攤販雲集,宛如熱鬧的市集。我隔著圍欄,遙望整修中的觀音寺,殿柱牆堵,雕牆畫棟,美崙美奐,金碧輝煌,卻已不見任何舊廟的色彩。 無聊之餘,只好改逛大廟對面的「竹林山寺公園」。公園佔地不小,園內遍植花木,池塘、涼亭、步道、小橋、假山、草坪,各種庭園造景,以供遊客遊賞。在公園內閒逛,園中有幾座昭和13年(1938)的日式石燈籠及殘缺的燈座遺跡,吸引了我的注意。 另外,在竹林山寺公園牌樓旁,兩側的階梯下方,各有一尊石獅子,造型類似日本神社的狛犬,也讓我感到訝異,這石獅子是屬於竹林山寺的舊物?或者林口昔日曾經設立日本神社? 蒐尋資料,沒有發現林口曾設置過日本神社,反而從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找到了線索。 |
圖:竹林山寺公園內的日本狛犬 竹林山觀音寺的歷史可追溯於嘉慶6年(1801),泉州移民由福建晉安縣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由林口十八坪位(角頭、庄頭)輪流祀奉。 昭和13年(1937),台灣進入戰時體制,總督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台灣人的傳統宗教活動,地方人士乃爭取並獲得日本政府同意,於竹林山觀音寺現址,興建一座具有日本寺廟風格的廟宇。 昭和13年(1938),新廟興工,次年完工,主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寺名則取蘆竹的「竹」字、林口的「林」字、龜山的「山」,以三地之名,而命名為「竹林山寺」。 從這段竹林山寺的歷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竹林山寺的公園內有這麼多昭和13年的日式石燈籠,以及一對日本狛犬造型的石獅子了。 戰後,信眾倡議將竹林山寺改建為傳統閩南廟。民國38年(1949),新廟完成,更名為「竹林山觀音寺」。竹林山寺舊有的日本風味的石燈籠及文物,如今散落於廟前的公園內,甚至在馬路邊也能發現一些舊廟的石塊殘跡。 公園內的日式石燈籠,基座即有「昭和十三年」(1938)的紀元,也有「民國三十七年」(1948)的新刻字,基座的奉獻者處,刻字也出現「台北市中山北路」等新路名,顯示石燈籠可能在光復後仍持續使用,後來整修時才遭到丟棄或移入公園內放置。 如今,竹林山觀音寺又再次擴建整修,新廟將更新穎華麗,未來的旅人,或許只能從公園內這些古樸的石燈籠及日本狛犬的遺跡,去感受竹林山寺曾經擁有的的古廟風華了。 |
圖:湖子紅磚樓屋(「種德居」的左外護龍) 離開竹林山觀音寺,前往太平濱海步道的途中,路經湖子路附近時,瞥見路旁有一棟古樸的紅磚樓屋,好奇而停車。 走進湖子路,約十幾公尺,來到了這棟紅磚樓屋,才發現它與旁邊的三合院古厝相連,樓屋是這棟三合院的左外護龍。 三合院的正廳門額寫著「種德居」,埕院前緣築有牆門,洗石子的門柱,磚牆也以洗石子為牆框及牆柱,門牆有兩款洗石子石窗圖案,整體以傳統閩南建築為主,並搭配日治時代流行的建築風格。 三合院擁有左右雙護龍,最外側的護龍為樓仔厝,可能是後期增建的。而左外護龍的紅磚樓屋規模最大,其外側還有一外凸的門廊,廊柱採西洋柱式,上方陽台的女兒牆為洗石子的欄杆,很明顯的是日據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如今門廊已加上砌磚,成為一間房舍,樓上的陽台也加蓋成為水泥屋。 從門廊的西式洋柱及樓屋的規模來看,我猜想這棟紅磚樓房應不僅是單純的民宅而已,可能曾經是當地的某個商號。由於未遇民宅主人,所以無從得知事實為何。 |
圖:「慶餘軒」古厝,典雅的門牆 遇見「種德居」,已是驚喜。不料,才繞過紅磚樓房,又遇見另一棟更古老的「慶餘軒」古厝,是純閩南式的三合院古厝,歷史應有百年以上。 「慶餘軒」的牆基為傳統民宅常見的亂石砌牆,牆體則是大塊扁磚的斗砌磚牆,整體極為典雅,古樸迷人。屋頂部份則因年久毀壞,改用新式建材覆蓋而稍稍減損了整體的古味。 整棟古厝最特殊之處是埕院前的門牆採取了類似山牆的流線造型,宛若一座拱橋,而大門從拱橋下方通過。我在北台灣旅行多年,還是第一次看到三合院民宅有這麼別致特殊的牆門。 門牆還有一個磚砌窗,以磚塊砌成吉祥圖案,增添了牆門的整體美感。這樣的門牆設計,顯示了民宅主人的生活品味,不似傳統農家民宅只注重門牆實用功能而已。在林口的湖子,竟有如此兩棟各具特色的古厝相鄰,地址門牌分為「湖子12號」及「湖子10號」。 在林口市區的外圍,無意間遇到兩棟如此典雅的古厝,令讓人好奇「種德居」及「慶餘居」所在的湖子地區究竟曾有何種產業歷史,房子的創建者具有何種背景,是否為林口地方的鄉賢或聞人?網路蒐尋,卻毫無所悉,所以謹記錄所見,以就教於林口當地的耆老及文史人士。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