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坪林].金瓜寮吊橋遺跡.龜窟福德宮.觀魚蕨類步道
[台北坪林].金瓜寮吊橋遺跡.龜窟福德宮.觀魚蕨類步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金瓜寮吊橋遺跡 今天前來坪林探訪金瓜寮古水圳步道,下山後順道參觀「陳吉記古厝」及位於「金溪一號橋」附近的日據時代「金溪駐在所」舊址。 抵達「金溪一號橋」時,注意到不遠處河谷岸邊有橋墩殘跡。原來,這裡曾經有一座古老的吊橋,是昔日金瓜寮對外聯絡的重要橋樑。 金瓜寮吊橋,據說最初建造於日據初期。當時盤據於深坑、石碇、坪林一帶的陳秋菊率領一千多名部眾歸順,於是日本人發給陳秋菊二萬圓生業補助金,並將坪林尾(坪林)、金瓜寮兩地撥給陳秋菊安頓部眾進行開墾。 陳秋菊率眾前來金瓜寮開墾時,在這裡建造了一座木橋,以利人行;後來官方出資改建為吊橋,即是今日所見的吊橋橋墩殘跡。民國42年(1953年)鄉公所曾重修這座舊吊橋,因此吊橋的橋柱刻有「民國四十二年四月」等字。 民國70年左右,政府修建金瓜寮往坪林的「魚堀路」,在舊吊橋旁另建「金溪一號橋」,舊橋失去功能,就此逐漸荒廢。如今只剩溪岸旁的橋墩及橋拱殘跡,至於橋身則已完全消失了。 目前鄉公所已發包工程,以改善金瓜寮舊吊橋周邊的景觀,以為金瓜寮添增一處景觀,以供遊客遊賞。 |
圖:龜窟福德宮 在金溪一號橋欣賞吊橋遺跡時,與當地人聊起金瓜寮著的名「觀魚蕨類步道」,得知原本鄉公所已正進行步道整修,將打通金瓜寮溪中游的兩段觀魚蕨類步道,使整條步道可連成一氣,遊客將不必再走一段馬路來銜接。聽到這個消息,又憶起這條令人陶醉的步道,於是想再去舊地重遊。 開車沿著金瓜寮路往上游走,途中順道參觀龜窟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龜窟福德宮」就位於馬路邊的小徑進入不遠處。雖然離馬路很近,但被樹林遮蔽,以前幾次經過這裡,渾然不知有座古老的土地公廟隱身於馬路旁的樹林裡。這次來訪古水圳步道,事前參考藍天隊的地圖及山友的登山記錄,才得知有這麼一座土地公廟。 「龜窟」,是當地的小地名,因附近一座山丘狀似烏龜而得名。龜窟位於金瓜寮溪的中游,日據時代的金瓜寮古水圳就是計劃從龜窟的金瓜寮溪導引水流至大坪地區灌溉農田。 來到金瓜寮路約4.5K,「金瓜寮24之3號」民宅的對面,有一條小徑,路口有藍天隊的路條,標示著「龜窟福德宮」。循小徑上行,還不到一分鐘,就抵達龜窟福德宮。這是一座傳統的石砌土地公廟,小巧的廟座,造型古樸,廟身斑駁點點,訴說著歲月的軌跡。不知此廟建於何時?或許與陳秋菊是同一個年代。 |
圖:金瓜寮溪觀魚蕨類步道 告別土地公廟,續沿著金瓜寮路前行。觀魚蕨類步道的第一段約位於5.5K附近,由於時間不足,略過此段,前往菁華的第二段入口。續行,過「金溪三號橋」不久,遇叉路(右往金瓜寮農莊),仍取直行,往「九芎根農場」的方向,隨即看到觀魚蕨類步道第二段入口的標誌。 進入步道,便看見這裡新闢了一條小徑,往下游的方向,通往第一段觀魚蕨類步道。試走一小段,路況不算理想,僅開路整地完畢而已,尚未進行步道細部施工,於是折回,走第二段觀魚蕨類步道。 這是我第三次走這條觀魚蕨類步道。我走過不少台北近郊的步道,這是我最喜愛的步道之一。所有自然步道令人喜愛的元素,這裡幾乎都具備了。例如: ●步道平緩,沿途幾乎沒有陡坡。走來舒適,沒有負擔,老少咸宜。 ●溪水相伴。沿著金瓜寮溪岸,悅耳的淙淙水聲,自然樂章一路陪伴。 ●沿途有竹林、杉林、蕨類植物,是極佳的森林浴。綠意盎然環境,與碧波綠水相映,令人心曠神怡。 ●魚兒水中游。沿途隨時可以看見金瓜寮溪魚兒水中悠游嬉戲,充滿大自然生命舞動的驚豔。 短短的步道,約20分鐘就可抵達終點,沿途風景,絕無冷場。這次來,在走至約路程三分之二處,注意到金瓜寮溪對岸的山壁被鑿出一山洞,溪谷還有水泥堤堰的殘跡,山洞頗似我在金瓜寮古水圳步道途中所看見的引水山洞,猜想昔日闢建水圳時,或許曾計畫在此處引水,所以才會有這個山洞遺跡。 回程時,選一處溪岸處,坐溪岸岩石上,看流水,聽溪淙,欣賞魚兒水中游。因為天氣冷,一向熱門的金瓜寮溪,也顯得冷清,去程與回程,都沒有遇見任何遊客。僅有魚群在幾公尺外的溪裡與我作伴。 獨遊至此,今天的行程即將結束,行囊中還有些餘麵包,於是與魚群交個朋友。雖然以麵包餵魚是一種生態不倫的行為(註1)。但近一個多月來,天氣多寒,水中浮游生物受寒害,或許驟減,而金瓜寮溪魚群又多,粥少僧多,自然覓食不易。空投些許食物救濟,應當對生態無妨。 果然饑餓的魚群紛紛聚攏,爭食水上麵包。魚兒頗能保持警覺性,麵包若丟得太靠近岸邊淺水,則魚群寧可放棄,也不願冒險至淺水處。魚群爭食,各顯神通,有的魚兒能像飛魚般,自水中躍起,搶咬麵包後,又迅速側滾沒入水中,然後速速逃去,以避免被同伴搶分一杯羹。 在溪畔,與魚之間短暫的互動,感覺美好。魚與溪屬於大自然,而我的心情也融入大自然裡。 更多的照片 註1:註1: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是,儘量不要對野生魚群餵食,以免干擾自然生態。餵食行為可能會造成魚群失去對人類的警戒性,或者養成倚賴心理,而逐漸失去自行覓食的能力。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