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坪林].坪林茶業博物館.虎字碑
[台北坪林].坪林茶業博物館.虎字碑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坪林茶業博物館 來坪林這麼多次,今天第一次進坪林茶業博物館參觀,主要是為了參觀館內的一塊「虎字碑」古碑。 說起虎字碑,很多人都知道草嶺古道的埡口附近有一塊虎字碑,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台灣鎮總兵劉明燈路過該地時所題,為國家三級古蹟,坪林虎字碑則默默無名,少有人知,曾經寂寥多時。 坪林虎的字碑,立於同治七年,也是劉明燈所題。這塊古碑原立於北宜公路最高點石牌附近的古道上,民國五十幾年時(1960s),國軍部隊開闢山區戰備道路時,將這塊古碑遷移至今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博愛園區保存。因此長期以來,社會大眾都不知道還有另一塊虎字碑保存於軍方的營區裡。 直到民國94年(2005),台北縣文化局基於坪林虎字碑為重要國家文化資,乃促請國防部將古碑歸還坪林鄉,存放茶業博物館展示。同時另複製兩座虎字碑,一放置於國防部後備司令部,一放置於坪林北宜公路石牌原址。 |
圖:坪林虎字碑(同治七年) 民國95年(2006),我在跑馬古道北端古道入口處,第一次看見坪林虎字碑的複製品,才得知原來台灣有兩座劉明燈所題字的虎字碑。一在同治六年,一在同治七年。 坪林虎字碑長期隱藏,突然現蹤,令人驚喜,而也有人懷疑。後來有位讀者寫信給我,提出質疑,他認為同治七年,劉明燈已卸職離台,怎麼還會有同治七年的虎字碑呢?因此他懷疑古碑的真實性。 雖然當時我看到的只是複製品,但認為即是複製品,也不太可能會將同治六年誤刻成七年。後來查史料,劉明燈確實是於同治七年離開台灣,但是到了年尾的十二月才離台。因此,這一年他還有總兵職務,仍須巡防台灣各地。 坪林虎字碑的導覽解說提及,劉明燈是在同治七年九月巡視淡蘭古道時,立此虎字碑於山巔以鎮風止煞。對照史實,則這趟淡蘭行,可能就是劉明燈離台前最後一次的北巡了。 坪林虎字碑的存在,間接佐證了在同治六、七年間,淡蘭古道南路的北宜古道,其重要性日增,與北路的草嶺古道已俱為台灣鎮總兵巡行的官道路線了。 |
圖:坪林虎字碑 如今,草嶺古道已是國家級的步道,而北宜古道卻淪為荒涼山徑,長期被人冷落,只賴有心山友不時探訪而已。 三年前,我走訪北宜古道之後,曾呼籲坪林鄉長整治北宜古道,以保存此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古道。可惜孤言未獲迴響。 孔子曰: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坪林鄉政或庶務繁多龐雜,鄉長施政自有輕重急緩先後次序,當然不能以自己的理念或興趣而強求鄉長也能認同。只是今日剛好來坪林登鬼子瀨尖,見如此冷山野徑,都已經過用心整治,成為美好登山步道,足見現任鄉長之施政理念與我相近,亦可見坪林鄉建設預算與資源頗為豐渥。 北宜古道,路多平緩,步道整治易於鬼子瀨尖,不難進行,不費多金,即可完成。而其歷史古道的意義又遠大於鬼子瀨尖登山步道。我因此有所感觸,而再提此事。 |
圖:FORMOSA OOLONG AND BLACK TEAS 我購門票進入坪林茶業博物館,來到中庭,才發現虎字碑就座落於坪林茶業博物館的中庭右側牆邊的小亭內。旁有坪林茶業推廣中心的販賣部。其實,若只想參觀虎字碑,應該可以不用買票,只要跟工作人員打聲招呼,說想進來參觀一下虎字碑即可。 既然已買票,就順便入館參觀。坪林茶業博物館是台灣唯一的茶業博物館,館內展出茶葉栽種的起源、品種、歷史發展,及茶葉製造、茗茶的方法等。我雖然喝茶,但少懂茶道,所以對各種茶葉技術面的介紹,只是走馬看花而已。唯一感興趣的是關於台灣茶業歷史的展出內容。 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一張台灣茶外銷的首張海報。海報中一身旗袍的東方美人閒逸的端著茶杯的婉約倩影,英文標題寫著:「FORMOSA OOLONG AND BLACK TEAS」。圖片中的東方美人,看起來並不太像同治年間的台灣女性形象,應是反映出當時西洋人對東方女性外貌的憧憬與想像。 廣告海報左側的海報,則放置了一張李春生的照片,推崇其為「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福建廈門人,同治年間才來到台灣從商,稱他為「台灣茶葉之父」,似乎並不合理。同治以前,北台灣的山區,例如文山、石碇等堡,早已栽種茶樹數十年以上,李春生並非第一人。對照右側的海報,我想較適切的說法,應稱李春生為「台灣茶葉外銷之父」。 同治以前,台灣的茶葉,都運往福建內銷。同治元年(1862),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從此台灣的茶葉才逐漸轉為直接外銷。同治四年(1865),英商陶德來台,發現台灣北部適合種茶,次年,自福建安溪引進茶苗,委請淡水附近茶農栽種,並引進現代商業模式的產銷方式,透過洋行貸款給茶農,然後再向茶農蒐購茶葉。李春生自幼失學,受洗成為基督徒,受教會教育,因而精通英語,後任職於廈門英商怡記洋行。這時,他受陶德之邀,前來台灣擔任買辦,協助陶德發展茶業商務。 |
圖:李春生與台灣烏龍茶廣告海報 同治六年,陶德將台茶試銷澳門,獲得成功。同治八年(1869),陶德以「烏龍茶」(OOLONG TEA)為品牌,成功為台灣茶打開美國市場。 此後,「台灣製」的茶葉名聲大噪,大批外商及閩南茶商紛紛來台設立茶葉洋行,經營茶葉外銷,開啟了台灣茶業外銷的黃金時代。李春生後來自立門戶,成為茶商,又跨足他業,成為大稻埕的富商。 而短短十餘年間,茶葉竟佔台灣北部出口總值的90%,淡水港成為台灣第一大港。同治4年(1865)時,台灣茶葉輸出僅13萬6千斤,光緒19年(1893年)時,躍增為1,639萬4千斤,三十年間,成長一百二十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出口產品。 回顧這段歷史,倘若要選出一位人物做為「台灣茶葉外銷之父」,持平而論,我想應當非陶德莫屬。而大概因為陶德是英國人,不宜成為「台灣茶葉之父」,所以這頭銜便給了李春生。 而茶業博物館推崇李春生,正是間接推崇陶德。導覽資料介紹台灣茶之興起,便是先介紹陶德來台,然後再介紹李春生協助陶德,成功打開了台灣茶的外銷市場,台灣茶業自此興起。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