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和平島附近古蹟之旅

[基隆市].和平島附近古蹟之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和平橋,橋下為八尺門水道

今天的基隆古蹟之旅,沿著東碼頭中正路一路北行,參觀完大沙灣一帶基隆要塞司令部相關的古蹟後,接著直接驅車前往和平島,尋訪附近的幾處古蹟。

和平島,舊稱「社寮島」,昔日島上的海岸有不少棕櫚樹,風景怡人,因此又有「棕櫚島」的美名。和平島是一座獨立的小島,以「和平橋」與基隆陸地相連,橋下的狹窄水道,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尺門水道」。清朝時,由雞籠港前往東部噶瑪蘭的船隻,就是經由這條水道。

和平橋,,原名「基隆橋」,建造於1934年(昭和9年),二次大戰期間,曾遭美軍轟炸而部份受損,戰後重修,更名為「和平橋」。現有的橋樑是1995年(民國84年)改建的,已非當年的古橋。過了和平橋,右轉「和一路」。這條巷道緊臨八尺門水道,左側一整排店家是「和平島觀光漁市」,右側沿岸則設有步道,沿岸設有簡易的遊艇及漁船碼頭。

1626年,西班牙人就是從這附近登陸基隆社寮島,在島上建立「聖薩爾瓦多城」。西班牙以基隆社寮島為政治中心,統治基隆、淡水、噶瑪蘭及台北盆地等地。三百八十年前,社寮島就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港口,來自日本及中國的商船來此進行貨物買賣。

1642年,荷蘭人從大員(台南)出發的北征艦隊,在八尺門這裡的海岸登陸,經過兩天的戰鬥,荷軍攻下附近山頭,取得制高點,迫使西班牙守軍豎旗投降,而結束在北台灣16年的殖民統治。和平橋頭,豎立了一塊「福爾摩沙古戰場」的解說牌,敘述這一段歷史往事。
圖:龍目井(歷史建築)

時隔近四百年,今日的和平島也僅剩一絲西班牙及荷蘭時代的歷史遺跡而已。沿著步道走至漁市商店的最後一家(11之24號),左轉和一路2巷,即可看見前方不遠處的一座涼亭,旁有一半圓拱形的防空壕。圓拱內有一口水井,名為「龍目井」,是西班牙時代的歷史遺跡。

這口井的水質優美,清代的文獻多有記載,例如《臺灣府志》記載:「龍目井在雞籠山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龍目井」之名,係因為附近山頭,當地人稱「龍仔頂山」,此井位於眼睛的位置,以而得名。相傳是西班西人佔領社寮島後,為尋找水源而以炸藥開挖出這座水井。荷蘭人的文獻亦曾記載西班牙人在社寮島挖掘水井,擁有豐沛的地下水源。這地下水源,歷經近四百年的汲取,竟未枯竭,至今井口周圍還架著幾台抽水馬達汲水提供附近居民生活使用。水井上方的圓拱形護體,完工於1935年,為日本人興建用做為防範空襲之用。

沿著這條巷子續行,一路上,電線桿或山坡護牆,陸續出現原住民風味的圖案。民國50年代(1960年代),住在花東一帶的阿美族人成群來到基隆港謀生,而選擇在八尺門一帶的山麓搭起簡陋的房舍定居,而形成這處原住民聚居的社區。他們將這裡命名為「阿拉寶灣」。
圖:社寮東砲台(市定古蹟)

一路前行,依循社寮東砲台的指標,爬坡經過「阿拉寶灣」部落社區,約三、四分鐘,即抵達社寮東砲台的入口。這裡有廢棄的營舍遺址,屬於砲台的遺跡之一。拾階而上,約二、三分鐘,即抵達社寮東砲台。

社寮東砲台砲台區規模不大,雖然曾因缺乏維護而遭破壞,但彈藥庫、指揮所、觀測所、機槍陣地大致都還保存完整。砲台歷經百年,樹根纏繞磚牆,處處透露出歲月滄桑的氣氛。

社寮東砲台是日據時代初期修建的砲台,當時日本人在社寮島建有東、西座砲台。東砲台所在的山頭,稱為「東砲台山」,海拔61公尺,是和平島最高處。這裡地勢高,站在山頭上,展望絕佳。往東望,視野可從八尺門漁港一路延伸至東北角的鼻頭角,西望則見「和平島濱海公園」海岸奇形怪狀的海蝕地形,視野遠及野柳岬角。正前方則見基隆嶼如船艦浮在湛藍的汪洋之中。

站在東砲台山,居高臨下,我第一次望見和平島濱海公園上方山丘的軍事管制區。管制區至今仍有國軍駐守,社寮島西砲台就位於營區內,並未對外開放。據說營區內還遺留有西班牙及荷蘭時代舊城堡的部份基址遺跡。
圖:蕃字洞(檔案照片)

和平島海濱公園內的海岸,有一處「蕃字洞」的歷史遺跡。這個海蝕洞穴內,可容納數人,前後各有出口,洞內岩壁曾刻有荷蘭文字,標注1664、1666、1667等西元年號及荷蘭人姓名。民間相傳是荷蘭人最後離開台灣時所遺留下來的,而被稱為「蕃字洞」。我以前來訪和平島時,曾鑽進蕃字洞一瞧究竟,不過沒見到蕃字,倒是看見不少漢字塗鴉。

蕃字洞的岩石屬於砂岩,毗鄰海邊,幾百年來受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洞內文字已風化剝落,原有荷蘭文字早已消失。這裡又曾被和平島的國軍利用做為碉堡,加上歷年來好奇一遊的遊客觸摸及塗鴉,或有故意塗寫外國文字,以混淆視聽。蕃字洞的傳言是否屬實,已難考證。

無論蕃字洞事實真偽如何,這傳說確實合乎史實。社寮島是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據點。1661年,荷蘭人因誤判軍情,未能加強大員(台南)的防衛,以致被鄭成功的大軍兵臨城下,被圍困多時,最後只好出城投降,將台灣主權移交給鄭成功。事後,荷蘭人圖謀收復台灣,卻無法攻下守備完固的熱蘭遮城,只好另謀計圖,於1664年攻佔基隆,在社寮島重修城堡,打算長期佔領。

1666年,鄭經派出60艘戰艦進攻社寮島,無功而返,但揚言明年將再派大軍前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雅加達)召開會議,認為光復台灣已無希望,而於1668年7月決議放棄基隆這個據點。荷軍撤走後,隔年,社寮島升起了鄭軍的旗幟。

離開和平島,從中正路返回基隆市區,沿途順便參觀幾處古蹟。中正路391號的「漁會正濱大樓」,建於1935年(昭和10年),一棟二層樓的方形建築,有中庭空地,現代主義式樣的風貌,土黃色(國防色)的面磚,一種洋溢昭和時代色彩的公共建築。目前正在整修中。中正路261號的「基隆關稅務司官舍」,也封閉中,無法參觀。從圍牆外探頭望,只見破舊的房舍。

武昌街104巷14、16、18、20號的四棟日式宿舍,位於附近山腰,是日據時代「台北州基隆水產學校」的教職員宿舍。房舍亦已破舊不堪,也未對外開放。其中有兩間大門沒關,所以進去略為瀏覽參觀。
圖:頂石閣砲台遺跡

另外,我也繞去參觀附近山坡上的「頂石閣砲台」。這座砲台位於正榮街正濱國中的校園內。正濱國中在大沙灣的山頭,進入校門口,從右側的石階梯往下走,即可看見頂石閣砲台的遺跡。清法戰爭時,位於海岸的大沙灣、二沙灣的砲台毀於法艦的砲擊,戰後劉銘傳重修砲台,將這兩處砲台陣地從海邊移往大沙灣及二沙灣的山丘上,分別就是今日的「頂石閣砲台」及「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從文獻的資料可知,頂石閣砲台原有的規模不小於現在的二沙灣砲台。不過現存的砲台幾乎被破壞殆盡,僅存部份的營舍碉堡而已。現存遺跡的建築格式,石塊砌造的壁體、磚造的卷拱,都屬於是清代砲台的建築形式。

同一時期的兩座砲台,二沙灣砲台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而頂石閣砲台卻僅剩殘跡而已,不禁令人感嘆其際遇坎坷了。最近接連兩次來訪基隆的古蹟,卻看見到不少古蹟及歷史建築,都已殘破不堪。基隆市文化局工作人員的角色大概就像急診室的醫師,正積極搶救這些即將消失的歷史遺跡。

今天利用週日前來基隆,原本擔心北上基隆的高速公路會塞車,沒想到一路行車順暢抵達基隆。有驚喜,也有猜疑。事後上網查詢資料,得知這幾年來基隆旅遊的觀光客人數一直逐年在遞減中,或許如此,假日往基隆的車子也變少了。

或許基隆市政府會感慨基隆地狹人稠,缺乏具有吸引力的觀光景點,不過事實未必盡然。和平島擁有可媲美野柳的地質海岸,只是未好好規劃管理而已。而和平島附近,有基隆港特有的港灣風情,外海又有基隆嶼之美,而和平島本身又有西班牙、荷蘭四百年來的歷史傳奇,亦足以創造旅遊的主題空間。

去年媒體曾報導基隆市政府打算在和平島重建「聖薩爾瓦多城」,以促進地方觀光。我在社寮東砲台山頂,看到了它的可能性及美麗的願景。西砲台所在的山丘,從日據時代以來,至今都屬於軍事管制區,因而保留了和平島一大片未被開發的土地,而這塊區域恰恰是當年西班牙人及荷蘭人建造城堡砲台的所在。我想基隆市政府應該也是看中這塊土地吧!?

這項再造「聖薩爾瓦多城」的計劃如果屬實,而又能得到軍方的支持及配合遷地,則盼望基隆市政府能用心規劃,將和平島打造出一個結合自然及歷史風貌的國家級風景區。如能讓和平島重現三、四百前的西班牙村風情,讓西班牙時代的圓塔堡壘、老教堂、修道院一一重現,讓西班牙戰艦造型的遊艇載著遊客繞巡於和平島的外海,與島上的砲台彼此發射(空砲彈)砲火,讓遊客體驗三百年多前社寮島海戰的情景。而和平島觀光魚市則化身為西班牙統治時代的的「聖薩爾瓦多街」,西班牙的商店建築及招牌,穿著西班牙傳統服飾的店員,用西班牙語問候客人,和平島搖身一變為具有西班牙舊時代風味的主題觀光島。誰會說基隆的觀光沒有前途呢?

更多的照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