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 .宜蘭磚窯.宜蘭火車站附近古蹟.台灣燈會

[宜蘭市] .宜蘭磚窯.宜蘭火車站附近古蹟.台灣燈會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宜蘭磚窯(縣定古蹟)

今天帶著老婆及兒子小東前來宜蘭看燈會。今年的台灣燈會首度移師東部,在宜蘭市的「宜蘭運動公園」舉辦。燈會晚上才開始,我們則提前在中午抵達宜蘭市,順道走訪幾處古蹟景點。

首站來到宜蘭橋附近,位於津梅路3巷內的「宜蘭磚窯」(註1)。宜蘭磚窯,原稱「津梅磚窯」是宜蘭縣內保存最完整的「目仔窯」古式磚窯,是由十三就像目字形的傳統磚窯組成,一列排開,都是有紅磚砌造的。另有一支高37公尺的紅磚砌造大煙囪。 

宜蘭磚窯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道光 11年(1831),仝卜年出任噶瑪蘭廳通判後,始設磚窯,由於蘭城城北的北津、梅洲一帶,土質適合燒磚,於是磚窯多設於此地,而被稱為「磚仔巢」。日據時代,這裡更是窯廠林立,成為宜蘭重要的紅磚塊產地。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磚窯逐漸沒落,當地僅存的一家磚窯,也在民國69年(1980)停產。宜蘭市政府本打算拆除舊磚窯,改建為國宅,後來在地方人士的呼籲下,保存了這處僅存的磚窯,並加以整修,以做為當地磚窯產業的歷史記憶。津梅磚窯於民國91年(2002)以「宜蘭磚窯」之名,被登錄為縣定古蹟。

這是我第一次參觀這種傳統的「目仔窯」的磚窯。由於童年的記憶,我對於紅磚厝情感深厚。愛屋及烏,我對於生產的紅磚塊的磚窯自有一份親切感。更何況磚窯本身也是由一塊塊的紅磚所砌造而成的。
圖: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歷史建築)

中午在宜蘭市區的「新月廣場」用餐,餐後逛了一下百貨公司。下午續往前往宜蘭火車站附近的古蹟。老婆則陪著小東在車站附近的麥當勞玩耍等我回來。

從宜蘭火車站沿著舊城南路至宜蘭酒廠的這塊形如彎月的區域,是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宜蘭都市發展的重心所在。

宜蘭廳治、官員宿舍、監獄署就設於現在的新月廣場周遭。大正7年(1918)宜蘭線鐵路逐步通車後,火車站附近紛紛設置相關的倉庫、辦公室、派出所、員工宿舍等建築設施。

這個區域內目前被宜蘭縣政府列為古蹟及歷史建築的老房子就多達一、二十處(註2)。我已參觀過其中的大部份,只剩車站附近的古蹟還沒走訪而已。

來到車站前的光復路時,立即被一棟紅色的老建築物所吸引。建築物背後的廣場還設置了以鋼樑為骨架,高挑的疏菜造型景觀遮雨亭。這棟紅磚建築物是建造於本昭和5年(1930)的「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負責檢驗及評定本地所生產的稻米品級,然後再分別銷售各地。

戰後,這棟建築先後曾被台灣省糧食局及鐵路局使用。目前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做為宜蘭農產品展銷中心。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的建築以紅磚砌造,拱形的入口,矩形的長條窗,英國式的砌磚牆及日式的寄棟頂的和洋混和風格為主要的建築特色。
圖:台鐵宜蘭車站舊倉庫群(歷史建築)

宜蘭車站的南北側,沿著宜興路一段,有一整排日據時代舊建築群,如今大都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同時,宜蘭縣政府將這些舊建築賦予新用途,藉以活化古蹟建築。

位於台鐵車站北側的舊倉庫群,原有9座,建造於大正8年(1919)至13年之間,是為了因應宜蘭線鐵路開通,做為倉儲運輸功能而設置的,供業者存放貨物。當時宜蘭農民用牛車將稻米拖運到米穀檢查所取得核可後,就運至這裡的倉庫交給糧商,再藉由鐵路運輸銷售至島內或遠銷至日本。

倉庫建築,以空間實用為主,並不追求外觀的華麗。屋架以洋式木構架為主,牆體為磚造,屋瓦原為日式燻瓦,現已改為鋪水泥瓦。目前這些舊倉庫做為「宜蘭行口」產業交流中心,以發揚宜蘭地方產業文化。

車站南側的「宜蘭縣旅遊服務中心」,也是一棟歷史建築,原為台鐵宜蘭運務段的舊辦公室,建造於民國48年(1959),已歷經半個世紀,屋架也是西洋式木構架,外牆洗石子,內牆磨石子,為戰後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旅遊服務中心提供宜蘭觀光旅遊資訊,同時對車站附近的歷史建築群有詳盡的介紹。
圖:台鐵宜蘭工務段日式舊建築群(歷史建築)

旅遊服務中心旁,有一棟木構的建築,是客運公司的候車站。不少旅客在這裡進出,門外馬路旁也停了幾輛客運遊覽車,正等候旅客上車。

這棟候客站也是歷史建築,前身是台鐵宜蘭工務段日式舊建築群,包括了舊鐵匠房、土木工室、舊檔案室,建造於大正7年(1918年),都是因宜蘭線鐵路通車而設置的相關機構。

這些木構的老建築目前都已經整修恢復舊觀,交由客運業者使用。經雪山隧道往返台北、宜蘭的客運遊覽車如噶瑪蘭、首都客運,都在這裡上下車,班次相當多。若要來宜蘭市旅遊,無論搭乘火車或客運,都十分方便。從車站走至蘭城新月廣場約10至15分鐘,走至宜蘭酒廠約20分鐘而已。

更往南行,沿著鐵道旁仍可看見有不少舊建築,有日式,也有較晚近的鐵路宿舍,部份建築已被拆除,部份則已拉上黃色警示條,並貼出公告,正等待被拆除。

宜興路對面馬路外的一片區域則已被工程圍欄包覆,裡面已成一片廢墟,舊建築幾乎全數已被夷平。圍牆懸掛著工程名稱寫著:「興建交通轉運中心及綠地美化工程」,是宜蘭市政府推動的都市更新案。工程告示牌的下方被噴了一個「賊」字塗鴉。看來蘭城舊月要轉換成蘭城新月,這新舊之間的取捨,仍有爭議。老建築保存與否,並無客觀的標準可遵循,而在於價值的選擇,有人愛新月,有人愛舊月,不免會面臨抉擇的兩難。
圖:宜蘭燈會會場

黃昏前,我們已先來到宜蘭運動公園,趁著天色尚亮,來拍攝燈會花燈。今年台灣燈會首次移師宜蘭。今年是牛年,燈會以台灣水牛為主燈,高約十八公尺,主燈的規模創歷年燈會的記錄。

這是我第一次參觀台灣燈會。今年是台灣燈會的舉辦的第20週年,早期這項燈會都在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主辦,雖然交通便利,但市區空間有限,而賞燈人潮也眾多。

我雖然愛看燈會,但可不在萬頭鑽動的人海中去賞燈海。所以多半由老婆帶著女兒去賞花燈。我則認為,爬上住家附近的四獸山,從山上俯眺台北盆地,那萬家燈火的規模及壯麗更勝過台灣燈節的一小片燈海。

後來政黨輪替,台灣燈會移師南台彎,路途遙遠,當然就更不可能百里迢迢的去參觀台灣燈會了。今年燈會移至宜蘭縣,距離近,又適逢牛年,所以就特別陪著老婆孩子來宜蘭看燈節了。

台灣燈會當然值得一看,各種巧思及創意的燈籠精銳盡出,炫耀奪目。燈會的熱鬧氣氛,只有在現場才能充份感受得到,花燈聲光變化的畫面很難用傻瓜數位相機捕捉得住。而在宜蘭平原的晚風吹拂中,欣賞花燈燈海,也頗賞心悅目。

中年賞花燈,自然沒有孩童時代提燈籠夜遊那種興奮的情緒了。當時的花燈不如現在這麼摩登及新奇,那時的燈籠材質僅用紙糊,不是用小電池點燈,而是用小蠟燭。提著燈籠,得小心燭火,提著燈籠行進,身體晃動間,燈籠燭火時大時小,乍明乍暗,萬一自己一不小心,或是別人故意找碴用燈籠相撞,就可能會引起火燒燈籠的意外。然後便要哭啼著回去找媽媽了。

那是我記憶中美好的台灣燈會。

更多的照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