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中正].淺逛西門町.二二八和平公園(新公園)
[北市中正].淺逛西門町.二二八和平公園(新公園)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台北天后宮 今天沿續上次逛台北城中區老街的行程,計劃探訪西門町一帶的歷史古蹟。不料,小東該睡未睡,得知我的行程,有強烈願意跟行,於是父子一起出遊,行程計劃因此縮水,只淺遊西門町的天后宮及紅樓,然後就直奔附近新公園去玩耍了。 雖然行程頗受影響,卻不覺得遺憾。所謂:「古蹟雖可貴,親情價更高。」、「若為幼子故,自由亦可拋。」陪小東出遊,天經地義,至於這篇旅記的古蹟的部份,只能草草交待而已。 台北天后宮,位於成都路51號,就在西門紅樓附近,其前身是萬華(艋舺)的「新興宮」,座落於今日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新興宮創建於清乾隆11年(1746年),祝奉天上聖母媽祖,附近的貴陽街,鄰近淡水河,是艋舺最早發展的第一條市街,稱為「蕃薯市街」。新興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在當時並稱為艋舺三大廟。 日據時代昭和18年(1943年),處於二次大戰末期,台灣總督府為開闢防空道路,強迫拆除新興宮,媽祖神像被移奉至龍山寺的後殿。戰後,媽祖的信眾將西門町原日本寺廟「弘法寺」移作為新興宮的新址,從龍山寺迎回媽祖,移至新廟祀奉。民國41年(1952年),新興宮改名為「台北天后宮」,後來信眾集資重修廟宇,將日式寺廟建築改建成為中國傳統的寺廟風格。 在今日的天后宮內,仍可以看見昔日被拆除的艋舺新興宮保存的古鐘及神器,在這裡同時也可看見日本弘法寺的遺跡。弘法寺祀奉日本空海和尚(弘法大師),至今天后宮內仍闢側殿一角,繼續祀奉,廟裡也保存了一些弘法寺時代的一些石佛雕像。 我對於放置在天后宮門外,成都路騎樓的一對日式石獅子特別感到有興趣,造形類似日本神社的狛犬,猜想應是昔日弘法寺的遺物。小東則是對天后宮內小水池周遭設置的大象、老虎等造景雕塑感到興趣。這一站,我們兩人各取所需,都逛得十分愉快。 |
圖:西門紅樓 第二站來到西門紅樓。紅樓,日據時代稱為「西門市場」,建於明治41年(1908年),現為國家三級古蹟。這棟充滿巴洛克風格的近代建築,呈八角形,每一立面高8公尺,二層樓,上方設老虎窗,女兒牆則有三角形的山頭裝飾;外牆採磚造,並以洗石子仿石的橫帶做為裝飾。因為八角形,所以被稱為「八角堂」。八角堂後方還有一棟十字形的一樓磚造平房,當時兩棟相連,合稱「西門市場」,紅樓為市場入口。 日據初期,西門一帶仍未開開,較荒涼,也較多空地,來台的日本人選擇在此居住,與城內的榮町、本町、大和町連成一氣。因滿足活機能的需求,早期即出現簡易的市集。明治40年(1907年),台灣總督府聘請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建造西門市場,次年底正式落成,成為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典市場。隨後,西門市場附近又興建了「稻荷神社」及橢圓公園,提供日本人精神寄託及休閒的用途。 台灣光復後,西門市場被改為劇場使用,後來放映電影,因磚牆為紅色,被稱為「紅樓戲院」。稻荷神社也遭到遭拆的命運。天后宮騎樓的石獅子,若不是原屬於弘法寺,或許也有可能就是來自於稻荷神社。但查過資料,稻荷神社一般是以狐狸為守護獸,因此石獅子屬於弘法寺的可能性較大。 橢圓公園,位於在現在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的馬路上,是昔日台北城西門的舊址。日本人為了都市計劃,從1901年起,陸續拆除了西門及台北城牆,闢建三線路;台灣光復後,橢圓公園被改為西門園環,後來因圓環妨礙交通,也全數拆除,成為今日的馬路景象。 參觀西門紅樓,過程卻不順利。小東遠遠望見紅樓這奇特的建築外觀,想像成是一集紅色大怪獸,不太願意走進牠的嘴巴,進入怪獸肚子裡參觀;好不容易拐騙他進入,不一會兒,他就吵著要趕快出來。於是匆匆一遊,就離開西門町,前往今天的主要目的地-「二二八和平公園」。 |
圖:小東逛新公園 二二八和平公園,我曾來過多次,園內的人文景物無需贅述(註1)。今日純帶著小東來玩而已。我們先至台灣博物館後方的池塘餵魚,然後逛往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小東自己走進紀念碑,繞完一圈,覺得好玩,要求再走一圈。 走第二圈時,小東就不安份了。趁我不注意,他又學丁丁踩水,先是右腳踏入紀念步道旁的淺池,我一驚呼,他接著左腳跟進,然後歡呼:「丁丁!丁丁!」,哈哈大笑起來。 我趕緊將他撤離至一旁,脫鞋脫襪,接著的行程就變成是「東東的赤腳旅行」了。 小東赤腳赴至公園南側的兒童遊戲場,到了這裡,就賴著不肯走了。小東跟著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爬上爬下玩耍溜滑梯。我只能隨侍在旁而已。就這麼一直玩到傍晚。然後我請客,父子兩人在新公園附近的餐廳用晚餐,然後再搭捷運回家。 小東說下次還要再來這裡玩。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