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蘇澳].砲台山.豆腐岬.內埤海灘.南方澳南天宮
[宜蘭蘇澳].砲台山.豆腐岬.內埤海灘.南方澳南天宮 |
圖:蘇澳砲台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今天來到蘇澳旅遊。來蘇澳,有多個目的,既想爬山,也想看海,想尋訪歷史遺跡,還有來泡著名的蘇澳冷泉。 我的第一站來到著名的砲台山。這裡有兩個歷史遺跡,一是清代的砲台,一是日本的神社。砲台山位於蘇澳港旁,是一座臨海的小山丘。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爆發後,法軍侵佔基隆,法艦封鎖全台,當時駐防蘇澳的清軍及鄉勇曾在這座山丘構築工事,架設火砲,以防範法艦入侵蘇澳。 戰後,光緒15年(1889),清軍正式在山頂構築砲台陣地和營房,以強化蘇澳的防禦。這也是今日砲台山名稱的由來。 我從台北出發,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就抵達蘇澳了。蘇澳,是蘇花公路的起點,從蘇澳續走蘇花公路(台九線),大約1公里左右,在一處上坡轉彎處,可看見右側的叉路口,有「砲台山.天君廟」的指標。轉入之後,山路盤繞約兩、三分鐘,即抵達「天君廟」。 |
圖:石燈籠(金刀比羅神社遺跡) 天君廟距離砲台山的山頂已經不遠了。沿著廟旁的山路續往上行,沿途不時佇足俯瞰蘇澳市區及港灣的美景。不久來到一處叉路,左右兩條小路都可爬上砲台山。 取左行,來到路底,發現左側有條下山的石階路,石階路的盡頭前方草叢,有一對廢棄的石燈籠。這條石階路,可能就是昔日神社的參道。石燈籠的前方已無山路下山,而石燈籠佇立於山丘,長年受風雨侵蝕,基座的字跡已漫滅難辨。 日本統治台灣的期間,昭和 2年(1927)時,曾在蘇澳砲台山設立「金刀比羅神社」,這對石燈籠就是昔日的神社遺跡了。金刀比羅神社祀奉海上守護之神金毘羅,原是源於印度佛教。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各地的金刀比羅神社才紛紛改祀日本本國的神祇「大物主神」,以取代金毘羅。日本各地的漁港,多設立金刀比羅神社,以庇佑漁民海上安全,這種信仰頗類似台灣漁民的媽祖信仰。 日據初期的南方澳,居民人數並不多,根據戶籍資料,當時僅有平埔族猴猴社37戶,漢人5戶而已。大正11年(1922),台灣總督府耗資六百多萬日圓,闢建南方澳漁港,以開發附近海域豐富的漁場,昭和元年(1926),漁港完工後,殖產局招募日本四國及琉求漁民49戶移民前來南方澳定居。此後,陸續有數百戶日本漁民遷來南方澳,而金刀比羅神社的信仰亦傳日本漁民而進入台灣。 |
圖:砲台山砲台區 我回到石階路的上方,這裡有條小徑可直登砲台山。約莫一、兩分鐘,就登抵山頂。山頂有一座格局方正完整的砲台區。這新穎的砲台是蘇澳鎮公所於民國81年(1992)重修的,可惜當時缺乏古蹟維護的觀念,以改建的方式重修古蹟,反而使清代舊砲台的遺跡遭到破壞,而完全消失。 砲台區內的兩門大砲,是後來當地的國際獅子會贊助設置的。在砲台右側,獅子會另外設置了一座題為「同心協力」的紀念雕塑。砲台左側則有一塊蘇澳國際青商會與日本八重山青年會締盟的紀念碑。 砲台雖已重現,卻非當年舊跡。而金刀比羅神社原座落於何處呢?根據蘇澳鎮公所網站的資料,當年的神社就在現在的天君廟。然而這不無疑問。天君廟的位於砲台山的山背,背向大海,而各地的金刀比羅神社都是面向大海,就像台灣漁港的媽祖廟一樣,沒有背向海洋的道理。 當年的金刀比羅神社應是建在砲台山的山頂,神社本殿就位於砲台左側的「同心協力」紀念雕塑現址。雕塑座落處有基台,這基台及基台前的石階,年代久遠,正是昔日金刀比羅神社的遺跡。 當年神社的一對石燈籠則被移置於天君廟的入口兩側,僅剩基座而已,且被漆為黃色,上置小石獅。基座立面仍可看見年代及奉納者的姓名,左右兩座分別為刻著「昭和六年」(1931)、「昭和四年」(1929),明顯可證明是金刀比羅神社的遺跡。 在本殿旁,蘇澳鎮公所建造了一座兩層樓的展望台,登高遠眺,視野極佳。一樓為公共廁所,廁所前有一塊日據時代的石碑,碑文已遭塗毀,無法辨讀,據說可能是一座「警察遭難紀念碑」,用以紀念殉職的日警,豎立的時間約在昭和初期,但事件為何?碑文已毀,已無法得知。 清代曾在砲台山設置砲台,那麼駐守砲台的清軍營區設在哪裡呢?從現場地形判斷,最可能的位置就是天君廟了。天君廟背海,位置較隱密,是理想的營區地點。而物換星移,歲月滄桑,如今清兵營區及日本神社都已消失,只能從日據時代的舊照片中看到神社的部份身影而已。 |
圖:南方澳豆腐岬 離開砲台山,開車前往南方澳漁港。南方澳位於蘇澳海灣的南側,蘇澳海灣是一處天然港灣,北有北方澳,南有南方澳,提供了良好的屏障。軍港、商港、漁港都句聚集於此。北方澳為海軍基地,中間是蘇澳國際港,漁港則位於南方澳。 進入南方澳,沿途港邊魚市及海產餐廳招牌林立,讓人感受到這裡漁業的繁榮。南方澳是台灣東部最大的漁港,也是全台排名第三大的漁港。 我首先來到了南方澳著名的豆腐岬風景區。南方澳跨港大橋的完工,使整個港區的道路形成一圈O形,沿著主要道路即可環繞南方澳一圈。因此,進入南方澳無論先走左邊的跨港大橋,或者沿著右邊的道路,經由南天宮、內埤漁港,都可抵達豆腐岬。 豆腐岬,雖然名氣響亮,實際卻頗讓人覺得失望。進入風景區,一條短短的步道抵達海岸,就沒有什麼設施可言了。僅能站在海岸邊,眺望這附近海岸受海水侵蝕所形成的嶙峋怪石地質而已。 相較之下,鄰近豆腐岬的「內埤海灘」,卻值得一遊,且令人流連不已。這裡的海灘遍佈細小的礫石,這種礫石海灘是東海岸特有的海岸地質。海灘上各種紋路及色彩的小礫石,其中有不少細薄約0.5公分的扁形頁岩,顏色黑黝,否則真會讓人以為是一片片的宜蘭名產牛舌餅掉落在海灘上。其它的礫石,或青色,或褐色,或黑色,或夾雜白色大理石的各式礦石。內埤海灘,又有「情人灣」的浪漫美名,可見這裡也是一處適合情侶散步的海灣。 |
圖:南方澳南天宮(媽祖廟) 離開內埤海灘,我來到熱鬧的港區,參觀南天宮媽祖廟,並在附近市集小吃用餐休息。南天宮面對南方澳第一漁港,是南方澳香火最鼎興盛的廟宇,祀奉海上守護神媽祖。 南天宮是台灣光復後才興建的廟宇,並非古廟,吸引遊客參觀的,是一樓殿內供奉五尊來自中國大陸福建湄州的媽祖神像,以及二樓供奉的純玉打造的媽祖神像、三樓供奉的純金媽祖神像。 南天宮在民國76年(1987)迎奉因走私被查獲的五尊大陸湄州媽祖神像,而成為台灣第一家祀奉來自湄洲媽祖祖廟神像的寺廟,因而聲名大躁。民國78年(1989)南天宮更突破時禁,以漁船直航大陸湄州媽祖廟,展開兩岸宗教交流,而轟動一時。民國79年(1980)南天宮更打造了一尊重達203公斤的純金媽祖,成為當時全台最大的純金媽祖神像。 砲台山上的金刀比羅神社,隨著外來殖民政權的覆滅而衰微,如今僅存殘台基座而已,而在地的南方澳媽祖廟,則迄今繁榮興盛,守護著南方澳。雖然我並不喜歡南天宮媽祖那穿金戴玉的貴婦形象,但漁港廟宇建築與神像衣著之宏麗與否,實間接反映出民生之樂利或疾苦,以此而言,我寧可媽祖多金而貴氣,也不願看見媽祖廟素樸與清寒。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