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楊梅] .楊梅國中校長宿舍.四章堂.龜山頭山.楊梅老街


[桃園楊梅] .楊梅國中校長宿舍.四章堂.龜山頭山.楊梅老街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楊梅國中校長舊宿舍

今天前來楊梅尋訪一棵750歲的老樟樹,行車路經校前路時,瞥見左側馬邊有棟廢棄的老房子,門廊石柱的橫條泥塑裝飾,吸引了我的目光,猜想這可能是日據時代的舊建築。

不只如此,這棟房子還擁有不小的庭院,園內種植高大的杉樹,或許曾是當地的大戶人家。於是路邊停車,過馬路前往查看。房子的地址門牌是「校前路49號」。

庭院內剛好有位老伯獨自拿著掃除工具,在整理庭院內的枯枝落葉,我趨前問候,並探詢這棟舊宅的歷史。原來這位老伯是當地紅梅里的里長,他說這房子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原來是楊梅國中校長的宿舍,已經荒廢多年了,原有的日式庭園日益荒廢,雜草叢生,於是定期前來來整理打掃,好讓里民有個遊憩的空間。

看見里長伯親自打掃庭園,為里民服務,頗受感動。我趁著機會向他詢問是否知道楊梅揚昇高爾夫球場附近有一棵750歲的老樟樹,經他指點,我才明白原先得知的資訊有誤,倘若不是看到這棟老房子而好奇停車,遇到里長伯,說不定今天找樹的行程走了不少的冤枉路。

俗話說:「Curiosity Kills the Cat」,但有時也未必如此。旅遊時的好奇心,常可幫助旅人意外獲得有用的資訊。楊梅鎮公所計劃未來將這裡約三百坪的土地規劃為婦幼館,並增設兒童遊憩設施,且保存老房子的舊貌,以供當地民眾遊憩使用。日後再經過時,或許這裡將會有一番新的面貌。
圖:四章堂

探訪完老樟樹,回程也順訪附近秀才路(115縣道)上的「四章堂」。四章堂是一棟建築特殊的祠堂。有別於傳統中國式的祠堂建築,這棟祠堂採取日本近代和風的建築風格。倘若不是事先見過照片,乍見時,可能會誤以為來到了一間日本佛寺。

從楊梅市區轉入秀才路,前行約0.8公里,停車於路旁。再從秀才路285號旁的小巷進入,不久即可望見建築造型醒目的四章堂座落於一片田園的後方。這裡的地名為「秀才窩」,相傳是清代秀才林廣臣來此地開墾,所以名為「秀才窩」。客家人稱呼山間谷地為「窩」,閩南人則稱「湖」,由地名可知這裡是傳統的客家聚落庄。

「四章堂」是當地傅氏家族的祠堂,取名為「四章堂」,是為了紀念祖先榮章、麒章、麟章、發章四兄弟於清乾隆41年(1776)由原鄉廣東嘉應(梅縣)渡海來台,在此地拓墾落戶。四章堂建造於昭和13年(1938),未採用傳統的木構磚造建材,而是使用當時漸流行的鋼筋混凝土新式建材。建築外觀則仿日本的社殿建築樣式。

歇山式屋頂,灰色系的日本瓦,洗石子外牆,正門嵌有日式過樑,使整棟建築充滿了濃厚的日本風味。這棟建築物已歷經70年歲月,仍保存完好,傅氏家族子孫能守其祖業。四章堂曾入選台灣百大歷史建築。
圖:貴山公園(龜山頭山)

回程時,又順道爬了一座楊梅的小山-「龜山頭山」。龜山頭山,鎮公所闢建為「貴山公園」,入口從中山路33巷進入。山頭不高,公園不大,從登山口走石階路上去,約5分鐘就抵達山頂平台。

山頂豎立了一座高十幾公尺的觀音菩薩聖像,聖像前的地面鐵蓋內有一個二等衛星控制點N-907,更前側的水池畔有一塊水泥四方柱,據說日據時代設置的三等三角點就埋在底下。

爬龜山頭山,真輕鬆,像在公園散步而已。山頂公園也立有一塊解說牌,說明楊梅的山川地理及地名的由來。可惜山頂無展望,除非能像觀音菩薩聖像站那麼高,才有機會俯眺整個楊梅的山水形勢。

楊梅的地勢周邊高,中間低,河流流經其間,形成溪澗谷地,客家人稱凹下的地貌為「壢」,閩南人則稱為「坑」。清代時,客家移民來到此地,看見遍地有野生的楊梅樹,所以稱這裡為「楊梅壢」。日據時代大正9年(1920),台灣總督府實施行政區域調整及修改台灣的地名,楊梅壢因此改名為「楊梅」。
圖:楊梅老街巴洛克式二層樓街屋

今天的楊梅行,自然不忘順道逛逛楊梅老街。我在楊梅用餐,找了一家傳統的小店,點了一碗40元傳統客家板條,簡單用完一餐,並參觀了楊梅車站前的巴洛克街屋建築。

楊梅老街並不有名,旅人若想要看老街建築,坐火車大概不會選在楊梅站下車,而是會多坐兩站,到新竹湖口去逛湖口老街。

楊梅老街的舊建築,僅剩零星幾棟,規模遠不如湖口老街,也不如桃園當地的大溪老街。其實並非楊梅原有的老街建築不如上述兩地,而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老房子一棟棟被拆毀改建,至今所剩無幾。桃園大溪老街,因河運沒落,新竹湖口老街,因鐵路改道,而面臨商業活動的衰微,老街繁榮不在,所以許多老房子沒有遭到被拆毀改建的命運。

現在楊梅火車站前的「老街」,其實是80年前的「新街」。當時因原有縱貫鐵路經過楊梅的路段度過於坡陡,易發生危險,而在昭和4年(1929)將車站北移1公里至現在的位置。新車站附近逐漸形成新街商業區。新街的房子大多建造於在1930年前後,多為兩層樓的街屋。結構多為磚構造,立面則仍沿襲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裝飾,目前僅存的這些巴洛克建築以大成路62至70號,以及187至193號較為完整。仍然可以讓人藉此遙想當年楊梅新街的繁榮街景。

更多的照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