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楊梅] .七百五十歲老樟樹
[桃園楊梅] .七百五十歲老樟樹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楊梅鎮750歲老樟樹 最近上網查資料時,偶然得知近年來在桃園楊梅「揚昇高爾夫鄉村俱樂部」附近發現了一棵樹齡達750歲的老樟樹。在楊梅近郊的丘陵小山,竟然有如此高齡的大樟樹,不得不讓人感到驚奇。 而更讓人驚奇的是,桃園縣生態保護協會的人員發現這棵老樟樹時,大樹下有座小土地公廟,廟前的香爐石碑,竟刻有「洪武二年」的字跡。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洪武二年是西元1369 年,遠在六百多年前。若此事屬實,則豈不是要改寫漢人拓墾北台灣的歷史?而此事卻又不見報章媒體報導,是否真的如此。而這樣的資訊卻是出現在楊梅鎮公所的官方網站裡。 根據楊梅鎮公所的網站,這棵老樟樹位於「楊梅鎮老莊路73號」,既然有了明確的地址,尋找應當不難。於是趁著今天陪老婆回中壢娘家,順道獨自前往楊梅,去尋找這棵老樟樹。奔波一陣,才發現楊梅鎮公所的資訊有誤,這棵老樟樹並不在老莊路,詢問當地居民,才找到正確的位置。 |
圖:江夏堂三合院 老樟樹正確的位置是在「楊梅照門道路」(桃71鄉道)約2K的附近。 從楊梅市區走「校前路」,過中山高速公路陸橋後,遇第一個紅綠燈,右轉桃71鄉道,前行至2K里程指標前十幾公尺處的新竹客運站牌處。站名為「黃屋」,從站牌旁的小路往下走,隨即抵達「江夏堂」黃厝三合院。 三合院斜對面的小磚房旁有條小徑,入口有塊小指標箭頭,寫著「750歲老樟樹」。走進去,不到半分鐘,就遠遠望見一棵巨大的樟樹座落於前方小溪的對面。過了小鐵橋,就來到了老樟樹前。 原以為老樟樹位置應當極隱密,所以才會直到近年來才被發現,沒想到就在民宅附近,有清楚的路徑可以抵達。這麼一棵巨大的老樟樹,竟然是兩、三年前才被外界知曉,說來也算是一件奇特的事蹟了。 這棵老樟樹已被列為桃園縣珍貴老樹,樹旁的解說牌寫著: 桃園縣珍貴樹木No.078 樹種: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科別:樟科 概估樹齡:七百五十歲 樹高:12公尺 胸圍:6.7公尺 楊梅前清時期稱「楊梅壢」,因先祖至此開墾時,來到群山環繞的壢谷地,遍地可見茂密的楊梅樹林,而得名。樟樹為常大綠喬木,樹木暗褐色,葉互生,揉之有樟腦芳香,樹冠呈波狀圓形,樹姿雄偉。老樹公於洪武二年迄今約750年歲月,依然屹立,值得珍惜保護。 桃園縣政府農業發展局製 95年12月 (2006年12月) 老樟樹胸圍達6.7公尺,高12公尺,枝葉繁茂,以如此歲數,算是相當健康。老樟樹巨碩的樹幹著實讓人感到震撼與感動。解說資料也提及「洪武二年」,可見是確有其事了。然而樹下的香爐不似古物,可能是後來新放置的。這也很合理,倘若樹下真有一座刻有「洪武二年」的古香爐,消息曝光後,應該早就收藏起來了,不可能放在原地等待宵小光臨。 |
圖:楊梅老樟樹 沒有親眼看見「洪武二年」的刻字香爐,心中仍然半信半疑。畢竟這樣的事實,與我認知的台灣史差距太大了。 史書記載,漢人接觸台灣,應是明朝中葉以後(約17世紀初),顏思齊、鄭芝龍等海盜曾經來台,以台灣為據點,但亦只停留於台灣南部沿海附近,進行船艦補給及休養,並非圖謀久居或進行農墾。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雖曾派兵在北台灣進行屯墾,但這也已是明末清初的事了。距離洪武二年,已經三百年。 直到清初,康熙36年(1697),郁永河來台採硫,路經桃園台地一帶,此地仍是一片蠻荒片野,僅有少數平埔族人散居其間而已。如此說來,怎麼可能早在洪武2年(1369)就有先民在楊梅山區拓墾,而在這棵樟樹下蓋一座小土地公廟呢?可能性微乎其微。 或許較可能的是,清朝時客家移民來楊梅此地拓墾時,帶來了家鄉的土地公及古香爐。若果真如此,那必定是家鄉遭遇了大饑饉或大戰亂,以致整個村庄人口外流,連土地公及香爐都跟著移民來台了。 依樟樹的胸圍推算樹齡,這麼巨碩樹圍的樟樹高齡數百歲應當無疑慮,但若以樹下古香爐的「洪武二年」刻字來推測樟樹年齡,則極可能失算,除非能證明這香爐確實是在洪武二年時就被放置在這裡。但果真如此,以台灣氣候潮濕,古香爐石碑置於戶外樹下,歷經近700年歲月,恐怕字跡早就漫滅難辨了。 且不論「洪武二年」事實如何,只純欣賞大樟樹就已經很可觀了。我在北台灣闖蕩山林多年,走過不少深山深林小徑,卻不曾見過如此巨碩的大樟樹,而更難得的是,這麼奇特的大樟樹竟位於交通便利之處,距離新竹客運的公車站牌只有1至2分鐘的步行時間而已。欣賞感動之餘,也不禁讚嘆台灣這塊土地的美好與處處充滿驚奇,這些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及認識。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