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古蹟之旅(四):鹿港古市街.半邊井.隘門.南靖宮.敕建天后宮
鹿港古蹟之旅(四):鹿港古市街.半邊井.隘門.南靖宮.敕建天后宮 |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鹿港古市街 【鹿港古市街】(歷史建築) 瑤林、埔頭古街是鹿港最早發展的商店街,清朝時的老街沿著舊鹿港溪而建,形成一條狹長的閩南式街道。老街的房屋狹長,前臨街,設商舖,後臨溪,可供船隻靠岸卸貨,商業機能發達。這條古街也是早期鹿港船頭行及商行集中的街區。 日據昭和9年(1934)實施市區改正,中山路(五福大街)「不見天」老街被拓寬為大路,兩側的房屋陸續改建為混凝土現代建築,而與中山路平行的瑤林、埔頭老街,則仍保存著清代老街的格局。直到民國75年(1986年),政府指定為鹿港古街保存區,而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 這條鹿港古街已成為觀光客人氣會聚處。古街上的老房子,如今紛紛變造成各式各樣的懷舊商店,販賣懷舊商品,吸引遊客駐足參觀。這條古街洋溢著傳統的鹿港味,可說是鹿港最迷人的一條街道。 我走過北台灣不少老街,例如台北迪化街、三峽老街、 桃園大溪老街、新竹湖口老街,但這些老街都是日據時期大正年間(約1920年)市區改正後新建造的街屋,從沒見過像鹿港這種保存良好的清代閩南式古街。老街上雖然也摻雜了一些後來改建的水泥樓房,但整體來說,古街的感覺極為濃厚。在這裡可以看見類似「九曲巷」及「摸乳巷」這種狹窄迂迴的巷道,漫步巷道時,思古的幽情,歲月的懷想,油然而生。 |
圖:半邊井 古市街著名的景點之一是「半邊井」,位於瑤林街12號的「三槐堂」前。所謂半邊井,就是富裕人家將自家院內的水井,半邊開在圍牆外,以方便左鄰右舍及過客自由汲水取用,反映了鹿港敦厚的民風。 三槐堂是一棟融合西洋建築風格的閩南式築,大門有圓拱山牆,洗石子製的門額以泥塑雕字「三槐挺秀」,院內二層樓的建築,閩南式的屋頂,西式的女兒牆、拱窗及陽台,磚造的欄杆,造形優美,洗石子的拱窗裝飾,簡樸雅致。 三槐堂,是王姓人家的堂號典故出自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宰相王旦父子的一段故事。對這典故有興趣的讀者,可一讀的蘇軾《三槐堂銘》。 瑤林街8號的「合德堂」,與「三槐堂」相鄰,也是一棟典雅的古厝,是鹿港傳統的宅第建築,院裡有兩間讀書樓。合德堂是書香書家,家學淵源,因此培育出不少傑出的後代。這兩棟古厝都未開放,只能站在古街上欣賞建築的外觀而已。 古街上的兩棟民宅,瑤林街17號的「意和行」、18號的「友鹿軒」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意和行是鹿港船頭行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宅,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設有樓井,做為採光、通風,及方便貨物吊升至二樓儲藏。友鹿軒為一棟長條型的街屋建築,內部設有二座樓井。意和行、友鹿軒目前仍是店鋪,遊客可以入內參觀,體驗一下百年店舖的風采。 |
圖:隘門 【隘門】(縣定古蹟) 車後巷,與鹿港古街(瑤林、埔頭街)相鄰,彼此平行,有小巷相連,車後巷原屬於五福大街(今中山路)的後巷,也是一條古巷,清代時,主要供載運貨品的板車進出。當時五福大街店鋪捲棚接續,不見天日,車輛不易進入,因此貨物都由車後巷進出,再由挑夫以人力將貨物運至大街。 車後巷內有一座鹿港僅存的磚造隘門遺跡。隘門建於清道光10年(1830),高約10尺,寬為8尺,門楣書「門迎後車」。早期的鹿港,來自不同原鄉的移民,彼此為爭奪地盤,械鬥頻繁,再加上台灣吏治敗壞,頻生亂事,「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鹿港商賈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寧,於是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工事,也做為彼此地盤的界線。目前鹿港僅存的後車巷隘門,見證了這段不平靜的歷史歲月。 【鹿港公會堂】(縣定古蹟) 「鹿港公會堂」座落於埔頭街72號,原是鹿港八郊之一「廈郊」所屬的會館。日據時期,大正9年(1920),拆除改建為公會堂,以供鹿港民眾的集會場所。昭和3年(1928)完工,成為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目前正在整修中,建築物被鷹架密網罩住,無緣參觀。 |
圖:南靖宮 【南靖宮】(縣定古蹟) 南靖宮,位於埔頭街74號,,祀奉關聖帝君,是福建南靖人所建的寺廟,屬於「人群廟」。所謂的人群廟,是指同一原鄉的移民人群所共同祭祀的寺廟。 台灣是移民社會,同鄉的移民來到台灣時,彼此照顧及扶助,並將家鄉的寺廟神明分靈來台,建立寺廟,既做為心靈的庇估,通時也兼具「同鄉會館」的功能,以凝聚同鄉的向心力。鹿港的較典型的人群廟,除了南靖宮,還有金門人建立的金門館、興化人建立的興安宮、潮州人建立的三山國王廟。 南靖宮創建於清朝乾隆48年(1783年),曾於清嘉慶5年(1800)、清道光20年(1840)重修。南靖宮為單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與鹿港其它的人群廟相似,規模都不大。今天連廟門都未開,僅能參觀三川殿的外觀。門神彩繪秦叔寶與尉遲恭,為鹿港匠師王鍚河的作品,而三川殿兩側的龍虎堵石雕也頗為精美。 南靖宮前的小廣場,設有觀光三輪車小站,停了幾輛人力三輪車,可供遊客乘坐三輪車遊覽鹿港,車伕還兼作導遊,為遊客介紹鹿港古蹟。由於是非假日,遊客較少,車伕說為了「拼經濟」,特別提供優惠價格,頗能吸引遊客。搭三輪車遊鹿港懷舊,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圖:敕建天后宮(新祖宮) 【敕建天后宮】(新祖宮) 新祖宮,位於鹿港鎮埔頭街96號,是全台唯一由乾隆皇敕建的媽祖廟,為了有別於鹿港另一座天后宮(舊祖宮),而被稱為「新祖宮」。 新祖宮的興建與林爽文事件有關。乾隆51年(1786),林爽文起事,台灣中南部各城鎮幾乎都遭民兵攻陷,官府僅能力守台南府城、諸羅城及鹿港而已。清廷先後派出福建總督、陸路提督、水師提督等將領來台,卻無法平定亂事,而震動朝廷。 乾隆52年秋,乾隆皇帝派出心腹愛將陝甘總督福康安率精兵萬人渡海來台,福康安從鹿港登陸,經過數月的征戰,終於平定亂事。事後,福康安以大軍渡海時,得媽祖庇佑,因此奉請朝廷在鹿港興建天后宮獲准,乾隆53年,朝廷敕建鹿港天后宮。鹿港文武官員每月初一、十五必至天后宮祭拜,新官上任時,也須先至天后宮拜祭媽祖。天后宮門口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也是全台媽祖廟所僅見的尊崇地位。 「下馬碑」原跡已遺失,現存立於廟門的是後來仿製的石碑。天后宮經過歷年來的修建,外觀已無古貌,但廟內仍然保存了不少古文物。廟埕左側的碑亭內保存四塊古碑,其中一塊石碑記載建廟緣由,記述了福康安來台平定林爽文事件的事蹟。 廟內高懸的匾額有辜顯榮(擔任新祖宮重修經理)所題的「表海揚休」,落款年代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雖是後人篡修,改為清朝紀元,但久經煙香霧燻,也已看不出鑿痕。另一塊古匾更具歷史意義,是乾隆53年(1768)福康安所題的「后德則天」。 天后宮正殿入口的柱聯,上下聯的末句「聖蹟曾襄施靖海」、「神功曾佐福康安」,則點出了兩件重要的台灣史事,尤其是前者,更為重大。康熙22年(1683),施琅率清軍渡海攻台,澎湖海戰,一舉擊潰鄭軍,導致明鄭政權垮台,台灣收歸大清帝國版圖。施琅以戰功受封為「靖海侯」。 事後,施琅奏言:「澎湖之役,天妃效靈。及入鹿耳門,復見神兵導引,海潮驟漲,遂得傾島投誠。」於是媽祖也受到康熙皇帝賜封,由天妃晉升為天后。 媽祖顯靈,襄助施琅的大軍成功渡海,這種說法顯然出自於政治宣傳;22年前,鄭成功也用過同樣的方法,在鹿耳門穩住軍心。這也間接顯示,自宋代以來,中國閩南沿海的媽祖信仰已深植人心,統治者刻意強調媽祖顯聖襄助,無非是為了穩定軍心及爭取民心認同而已。 而華人社會的媽祖信仰,以台灣最為熱情及虔誠,倒不是因為清廷對媽祖冊封天后的因素,而是源自於台灣人的黑水溝歷史記憶。兩百公里寬的台灣海峽,兇險難測,黑藍的海水,無情的波濤,未知的洋流,叵測的天候,英雄如鄭成功,豪傑如施靖海,名將如福康安,都不免要驚慌失色,更何況是無依無靠,冒險躲在偷渡的船艙內,在黑夜中航向茫茫黑水溝的窮苦移民呢?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家鄉的父老的苦勸,猶言在耳,誰來安慰這茫茫海上的茫茫心情?就只有媽祖,只有慈悲的媽祖了。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