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桃園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圖:蓮座山觀音寺 桃園大溪鎮主要的三處歷史古蹟,我已走訪過李騰芳古厝(二級古蹟)、齋明寺(三級古蹟),另一處三級古蹟蓮座山觀音寺,座落於大溪老街南方的大漢溪畔,與老街一溪之隔,遙遙相對;近年來,我幾次造訪大溪,都忽略了這個景點,直到最近才終於造訪此地。 這次參觀蓮座山觀音寺,是前往復興鄉登枕頭山的回程時順道,短暫停留,充滿了驚喜的發現。旅行時,我所喜愛的一些人文遺跡,在蓮座山隨處可見。而我來訪的時候,已接近傍晚,晚風輕拂,揮別了白日登山的辛苦與炙熱,此際遊覽古寺,更多了一份閒適之情。 蓮座山,是一座獨立的小丘,位於大溪通往石門水庫的台4線崁津大橋附近。短短約150級的石階,即可爬上蓮座山。山腳下的石階入口處左右側各豎立一座日式的石燈籠,其旁還有一座石碑。石碑字跡斑駁模糊,仔細審視,與石燈籠一樣,都是民國57年(1968年)設置的,大約40年歷史而已。 石燈籠的外觀及刻字語式都是日據時代的風格,或許可間接推論,民國57年時,台灣寺廟「去日本化」的風氣尚未形成。一直到民國61年(1972年),日本與我斷交之後,政府才以政策規範各地寺廟積極地消抹日本殖民統治的遺跡。最明顯的就是修改廟柱上的「明治」、「大正」、「昭和」等日本紀元字跡都遭到塗抹消除,當然也就少見這種日式石燈籠的裝飾。 |
圖:蓮座山觀音寺拜亭 沿著石階路上行,左側的山壁設有石雕園景,大多色彩艷抹,簡易粗糙,值得注意的是兩隻半圮的石獅,獅身已半掩土中。這對古樸的古獅,可能是舊廟之物,在重修時被移置於此。蓮座山觀音寺創建於清朝嘉慶6年(1801年),這石獅不知出自何時,但想必歷史當在百年以上。 爬上石階路,過山門,左右側又各放置一座石燈籠。蓮座山觀音寺驀然出現於眼前。寺前有廣場,廣場有巨榕老樹,廣場一邊臨崖,憑欄可眺覽大漢溪風光。此地形勝景麗,似大溪的中正公園,但規模小了許多。 二百年前,粵籍墾民鍾房緒以此地小丘突出於河岸,勢如出水蓮花,風光明媚,因此集資興建寺廟,祀奉觀音佛祖,創立蓮座山觀音寺。剛才看見石階路頭尾兩側的石燈籠,都刻有「鍾善恭裔孫會常奉納」等字,透露了鍾氏家族與這座寺廟淵源流長的關係。 蓮座山觀音寺的建築頗有特色,呈現「一條龍」的格局,這是因為受限於小丘地形縱深不足,只能橫向發展,成為五門單殿式的寺宇建築。傳統中國廟宇的建築風格,磚牆、石柱、泥塑、木雕、彩繪、裝飾,古樸雅緻,頗為可觀。中間主殿則有一突出的拜亭,以方便信眾祭神之用。 這座拜亭是日據初期增建的,其間經過幾次整修,目前的格局是昭和9年(1934年)時所修建,採歇山重簷式,簷頂內有精緻的八卦藻井,拜亭前端兩側各置一隻石獅。觀音寺的右殿內保存幾塊古碑,是歷年信眾捐獻修廟的記錄。 |
圖:敬聖亭(惜字亭) 廟前的老榕樹,樹幹粗碩,盤根節錯,見證了觀音寺的悠久歷史。我特別喜愛榕樹,因為有兒時榕樹下玩耍嬉戲的記憶。看見老榕樹,總有一份親切感。 從廟前的廣場往裡面走,還有不少驚喜的發現。例如,觀音寺右殿旁側的榕樹下有一座古樸的小土地公廟,更裡側有一座古雅的敬聖亭。敬聖亭,又稱「惜字亭」或,「敬字亭」,以往讀書人寫過文字的廢紙,不敢隨意丟棄或踐踏,必須送到「聖蹟亭」來焚燒,以代表一種對文字及知識的敬重態度。 敬聖亭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年代大約與我曾造訪過的中壢新街國小聖蹟亭相近,不過後者石材以洗石子為主,接近日式的風格,而這座敬聖亭以傳統紅磚砌造,較充滿傳統中國建築的風格。亭身有精巧的泥塑雕塑,而周圍以石欄杆圍繞,入口左右各置一座石獅,整體氣氛相當古樸雅致。 敬聖亭分上下三層,最上層為「奎星樓」,內供文曲星君,是讀書士子的守護神。敬聖亭香爐前放置的塑膠盒內,裝滿了信眾的準考證影印本,可見有不少學子來此祈福。 廟前廣場建有涼亭供供遊客休憩,也有石階可登高眺覽風景。蓮座山觀音寺不僅以人文遺跡取勝,山水風光亦有可觀之處,所以自古以來,「蓮寺曉鐘」名列大溪八景之一。蓮座山觀音寺是一處老少咸宜,自然人文兼具的的宗教及古蹟景點,路經大溪時,值得順道來此一遊。 更多的照片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