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前穿上西裝的門神

魚夫:總統府前穿上西裝的門神──重繪大倉本店

2016/04/30
大倉本店原址在今台北市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的正中大樓。魚夫繪。
日治時期的大倉本店,就是現在台北市重慶南路(本町通)與衡陽路(榮町通)交叉口的正中大樓的前身。
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在日本時代是謁見總督府最重要的門戶,所以四個角落的建築,大倉本店之外,包括西尾商店(今金石堂書店)、辻商店(今星巴克咖啡店)和新高堂書店(今東方大樓)的建築風格都很華麗。新高堂和大倉採紅磚白飾帶的辰野式樣,高聳的屋頂預告其後即將現身的總督府量體,大倉本店的拜占庭式穹頂與彩色玻璃窗尤其顯得雍容華貴,不只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東宮行啟的馬車隊出入總督府必經,也是臺灣媽祖藝閣之列也從這裡進入府前廣場的繞境必經。戰後,閱兵大典的三軍隊伍也從這裡排隊出陣,當初的設計,想必是也將總督府納入考量後,再刻意設計大倉本店和新高堂書店兩座建物,形塑有如門神般的入口意象。
改建大倉本店而來的正中大樓,不知有何美感可言?魚夫攝。
大倉所在亦為日本時代城內最為繁華的榮町,這店專賣與東京同步流行的洋雜貨,而以各式美觀耐用的靴(鞋)子最多。繞過轉角來到榮町通(衡陽路)一側,緊鄰的商家依序是經營教育玩具、女性日用品、化妝品的「波多野」商店;提供現物買賣及一般信託業務的横山商店等,其中目前留存比較完整的外形輪廓者為「小島屋」(衡陽路30號)。
小島屋原建物為等寬三開間,中央棟的山牆上鐫有小島日文的羅馬拼音KOJIMA,一樓與二樓之間的招牌牆面由左自至右分別書有「小間物商」、「歐米雜貨」、「小島本店」等字樣,專營一流會社的進口的歐美高檔貨,概念有點像今天的精品店,諸如女性朋友喜愛的化粧品、寶石、翡翠、珊瑚、戒指、手環、頭飾等珍貴飾品,也有雨傘、陽傘和腰帶、帶止、半衿、帶揚等和服配件,也提供男仕用品,如襯衫、領帶、手提包和當時流行的中折帽、鳥打帽、貝雷帽(béret,一種戴起來很帥氣的圓扁帽)。
大倉本店在戰後竟成國民黨黨產「正中書局」所有。文史工作者莊永明老師說:
正中書局的地址,在重慶南路與衡陽路交叉的路口,位置極佳,未改建前,是一棟古典、有圓錐頂的大樓。 
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的正中書局,1931年10月10日創立於南京,創建者陳立夫。他以「宣揚三民主義,樹立全民的正確思想與觀念,必須建立全國性文化出版事業」,取名正中,「不曲為正,不偏曰中」,立志在不偏左右,無過不及。初以編印各級學校教科書與大學各種用書為主。 
正中書局於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之後,正中在香港、日本、泰國等地成立分局。黨營事業的關係,50、60年代出版多冊反共劇本,80年代亦有自強愛國叢書出版,深入校園;2003年,國民黨將股份售出。 
近代史上有所謂「蔣家天下陳家黨」之說,陳家黨指的是以陳果夫、陳立夫二陳兄弟為首的特務系統CC派,陳立夫年輕時為蔣介石所重用,29歲就當上了中央黨部秘書長。1945年日本戰敗,一般日本人民遭遣返離台,日語稱之為「引揚」(Hikiage,戰鬥人員則稱「復員」),他們在台的不動產及產業全數遭到沒收或落入國民黨接收大員的手裡,家中的重要的珠寶、古董字畫等只能拿出來露天拍賣,或贈予台灣友人或委請暫行保管。最後每一位日本人隨身只能攜帶三件行李和1,000円的一個月日本本土境內最低生活費離去,而大倉本店的產權就是這樣從日人手中被來台的國民黨政府接收了起來,再黨國不分,被劃歸為國民黨黨產的正中書局使用,經過歲月的衍變,看來也沒還給國家,最終將股份售出,所得應是落入國民黨的口袋中去了。
不只大倉本店,日本投降後整個城內到處都是日產應屬國產、但卻變成黨產的故事,這些資產至今皆尚未釐清,所謂追討國民黨黨產的轉型正義也遙遙無期。如今到現場去看,當年的「波多野」、「横山商店」已被整合蒐購重建大樓;緊鄰的「小島屋」早就破舊不堪,產權歸屬不得而知,倒是暫時賣起了小吃魚翅肉羹;進入總統府的兩座「門神」之一的「新高堂書店」在當年「半山」市長游彌堅的銳意「革新」市容下,也和正中書局一樣都改建成大樓。由北而南進入今天的總統府,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或許更為巨大了,但就像兩位門神穿上了現代人的西裝,在美感上來看,但覺格格不入,實在很不順眼。您覺得呢?
用手機拍了影像分享:
關鍵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